倾听儿子心曲
----老师批评了我
“妈妈,你告我状了?”我刚进门,儿子就质问我。
“告什么状?”我一头雾水,“这两天我忙得要命,哪有时间找你老师?
老师怎么说的?”
“老师说我在家犟!”
“那你就是打电话说的!”他把狼想吃羊的借口给用上了。
“真的没有!不信你查我的手机!”
“那就是这段时间打的 !”
“真的没有,我发誓!”
“那就是老师自己想的,真无聊!”确信我没说谎,儿子竟埋怨起老师来
了。
一看这种情况,我没直接接话,想起了上学期,他是刚刚换了语文老师,
王老师说话有时有些言行不一致,学生便会议论纷纷,对老师的崇拜度荡然无
存,儿子也在其列。有时,为了沟通,我把儿子在家的表现 说给王老师。如
果儿子在校表现的不很好,老师就会对他的缺点大加指责,他的情绪也会陡然
变化。 我当时劝慰儿子是也是从老师的角度说的,结果儿子更伤心说:“早
知如此,就不和你说了!”那段时间我们的隔阂加深了,也是我最苦恼的时
候。
我想起了《家长会》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打开孩子情绪的瓶塞》的文章写
到“当孩子遇到一些烦心事的时候,他或多或少地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家长
听到这些话时,要避免急切地直接地做出反应。不妨停顿下来,先问自己两个
问题:‘孩子言行背后的情绪感受是什么?造成这种情绪感受的原因是什
么?’”
我沉思了一下,平静地问儿子:“我觉得你的内心一定很难受,一定不愿
意老师这样说你,对吗?”
“是的,不就错一道题吗?整整批评了我半节课,还说我不听话,在家犟,
在校也犟!至于吗?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说着,擦了脸上的泪水,躺到床上
了。
我坐在他身边,拭去他眼角的泪水痕,抚摸着他的头:“你能告诉妈妈你
错在哪道题上了吗?”我绕开他的话题。
“洋洋自得和得意洋洋,两个‘洋’,我一个写成‘洋’,一个写成
‘扬’,我知道两个都是‘洋’字,可我们课本上的是‘扬’字,我才写成
‘扬’字的 。王老师说教了三十几年的书,这个‘洋’字不会错的!你说
呢?妈妈!”
“是三点水的‘洋’字,我们查字典吧!”我拿来字典查看一下,两个词
都是“洋”字。
“可我用同学的字典查的是‘扬’,我也给老师看了,老师就说我犟,就
这件事怪了我半节!”
“那我们以后要找权威问问,找出二者的区别。”
“好!”儿子坐起来了。
“你认为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你呢?”
“不想让我出错,考多点分!”
“老师的方法虽然不是很恰当,伤了你的自尊心,但用心是良苦的,都是
想让自己的学生考高分,知道吗?别难过了!”
“嗯,下次老师说我听着就是了!妈妈,今天我想和你睡!”
“好哇!”这是儿子分床以来,第一次提出这个要求,我很欣慰,他思想
的症结打开了。
看到儿子又情绪饱满地回到桌子边,我陷入沉思:作为一个家长,面对孩
子挨了批评怎么办?
首先要俯下身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孩子挨了批评,家长可以察言观色看
出孩子情绪的变化。当孩子情绪不好时,不妨冷静地对待,千万不可发火,不
然就无沟通的空间了。待孩子心情平静后,用肢体语言接近孩子,再慢慢打开
他的心结。
其次要营造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倾吐心曲。当孩子有苦恼事时,要耐心地让
孩子把苦恼倒出来,不要随便打断他的话,即使手头有工作,也要停下来,让
孩子努力地说完自己的苦恼。之后,再听听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待孩子说完
后用自己经历或伟人事例提供一些重要的方法启迪孩子。
再次要先立后破,后发制人。只有当孩子被了解时,他的孤独感和悲痛感
才慢慢减少。孩子在这个懵懂阶段,他认识的现实和理想的现实有一定差距,
不趁他意;他尊敬的人如发现不如他意,便有情绪。这是家长应先站在他的立
场上顺其意,使孩子心情平静下来,让其觉得你信任他,他就愿意和你交流。
如果家长能认同了他的观点和情绪,他就有机会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最后要关心孩子,用心爱护孩子。
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愉快地生活学习。当孩子心情舒畅时,他才能
快乐而轻松地学习。你想让孩子快乐吗?想成为孩子的朋友吗?那你就要学会
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承担,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与孩子成为真正
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