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登高今夕事 九九是天长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2-24 10:48:26 作者: rapoo

登高今夕事 九九是天长

——写在第十九个老人节

把飒飒的秋风关在窗外,独坐在书桌前读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读到的是豪迈旷放的情怀,高远寥廓的境界,还有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

又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读到的是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用双溪的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还有她孓然一身,把酒赏菊时的感伤与孤寂。

把李氏的重阳诗读完,竟再也读不下去,冷却在那里,一下子想起已逝去的双亲,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隐痛包裹了全身,竟然不知今生今世为谁辛苦为谁甜。

小时候我的家乡,没有过重阳节的习俗,也不知道世上还有个如此美好隆重的节日。从小学课本上读到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才知道九月九日一些地方还有登高的习俗。读着诗,还会想到山东在什么地方,山东是不是有太多的山才叫山东,因为山多才有登高的习俗吗?为什么要插茱萸呢?茱萸是什么东西?

后来长大了,通过查阅资料才得以把这些问题解决。

但不幸的是,在母亲去世十年后,知道了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老人节。

于是,每当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漫步在街头,感觉像是在做梦似的,满眼的紫盏黄菊,点缀得天空耀眼地炫目,在丛丛诗意般流淌的空气中,仿佛母亲在向着我微笑,她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我拼命地向着她靠拢,却怎么也近不了,她在笑,我在哭,谁也不知道,我是多么地想她!

近些天来,母亲不曾走进我的梦中,我知道是因为她很放心我,她不想惊扰我的梦,打扰我的好心情。但我能够感觉到她也在想我,并且无时无刻不在远处默默地看着我。我懒惰时良心不安,是她在让我奋进。我就只好顺着她的目光走下去,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成家、生子、工作、写作。

还记得在生完儿子时,梦见她一脸戚容地站在我的床头,我知道她在担心我,我是她最小的孩子,最溺爱的孩子,小时候身体最弱。醒来的那一刻,我读懂了成为哪怕是一个孩子的母亲的责任。无论她是活着,还是已经逝去。母爱的光环不分天上地下,阴间阳间。孩子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感受得到。

哥哥和我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相聚在一起,已经人到中年有了家,有了孩子的我们,话题总是会自然地说到小时候,说到我们的双亲时,会沉默,会不约而同地说到:要是咱妈、咱爸还在世该多好。究竟有多好呢?五个长大了的子女,都会张开羽翼佑护父母年迈易折的翅。十九位亲人会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人力、财力去让他们安享晚年。

然而,任凭羽翼张得再大,也寻不见父母的踪影。

游子在离开家乡之后,总是记挂着去寻根,根在哪里?在故乡。故乡是一个概念,故乡在哪里,若干年之后是父母的坟墓。

手捧着单位在重阳节给父母发的礼物,内心行走在无人的旷野,顿感失去了方向。在读到冯友兰的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划分时,也知道自己有时候还暂时停留在功利阶段:小时候,拼命地奋斗是为着给父母争光、争气。长大后,拼命地挣钱是为着让父母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却不曾为此感到自我的渺小,倒是感到更切合实际一些。如今由于父母的不在,自己的奋斗缺乏了动力,奋斗的过程少了见证人,奋斗成功后的快乐少了人来分享,心中的茫茫然,很清晰地环绕左右。

不敢想像窝在沙发上再次看陈宝国夫妇演的《咱爸咱妈》的情境,泪水堵塞了每一个毛孔,出不来一丝气。看着人家的爸妈,想着自己还没有来及尽一点孝心的父母。

有一次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敬老院的死寂使得一只麻雀扑楞翅膀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脆。当梳子从老人稀疏的头发上轻轻划过时,老人流淌下来时的浑浊的泪水让我理解了《我们俩的婚姻》中秦岩(李亚鹏饰)的妈妈生病住院时听到儿媳夏小宁(苗圃饰)说老了到敬老院时的伤心、任性、执拗。更明白了个性自我的夏小宁到敬老院采访完之后的彻与悟。知道了婚姻不只是俩个人的事情,还有双方的家人,还有要承担的责任。

失去的找不回来,重阳节来了,给健在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打个电话,送去问侯,送去温暖,还是能够做到的。

或者驱车到敬老院,赶走麻雀,让老人晒晒太阳,为他们擦去浑浊的泪水,帮他们剪剪指甲,梳一梳头发,也是可以的。

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安康!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