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语文诞生以来,对语文的概念、解释,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至今没有个统一的说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的“语”,是指口语,“文”,是指文字,也即书面语。也有人说,“语”,即指语言,“文”,即指文化。
语文课该怎样上?
是这样的“讲解三步曲”:“字词的理解”“段意的概括”“中心思想的总结”。
还是这样的“自由感悟式”:“哪些地方写的好”“喜欢哪段读哪段”。
讲解,分析,语文味没了;不讲解,不分析,学生糊涂了。
我们曾经在工具性和人文性里彷徨又彷徨。重分析,语文课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重感悟,语文课又等同于了思想品德课。语文真的是“迷迷糊糊一大片”吗?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吗?”语文课堂,上出精彩真的那么那么难?
课程标准(实验稿)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载体是语言。学语文,是学一种技巧,一种灵活驾御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读、说、写活动的技巧;一种语言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因此,语文的学习,又不仅仅是技巧的学习,通过语文的学习,要获得一种情感,一种发自内心对祖国民族文化热爱的情感。充满浓浓的情是语文课堂的特点,但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绝不是凌乱的,学语文过程应该是美妙的。那是由文字所伴随的奇妙的精神之旅。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丰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情感得到充盈。语文课堂,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理想的境界?
我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问得准,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课堂讲解:要讲得精,牵一发而动千斤。
三、课堂朗读:要读得透,读出文字的味道来。
问得准
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离不开一个“问”字。设计高明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常犯以下毛病:
(1)碎:教师的提问太碎太多太杂,导致课堂“外紧内松”,表面热热闹闹,其实松松垮垮。这种“满堂问”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问得太多,互动的节奏快,学生根本无法触及并自主感悟课文的一些较为深刻的内容,能够很快做出反应的回答大都是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对一些稍有深度的问题一时无法回答,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和真挚的情感体验。
(2)死:问题不是呈螺旋形上升,而是呈死板的阶梯性上升,步步紧接问问相扣,问题的设计相当“精密”,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严格按照教案,师生之间的问答是短平快式的,一切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仿佛为了学生登上目标而设置了许多台阶。
(3)浅:教师提出问题诸如“是不是”、“是什么”、 “对不对”、“怎么样”等类似的问题,学生基本上不动脑筋就能回答。这种浅层次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这种问法往往是问而无疑,表面轰轰烈烈,但实际毫无思考价值,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提问是应该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意识,要问得准。怎样才能问得准呢?
首先,减少提问数量,优化提问质量。 教师课前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问或少问;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一课中,围绕“鼻子一酸”一词,用“我为什么鼻子一酸?哪些句子令我鼻子一酸?”这一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每研读一个支点,都回归于“我鼻子一酸”,并紧扣课题,反复感悟“慈母情深”,随着多次回旋,情感也随之盘旋上升,同时辐射全文,那么深刻,那么深入,那么深沉,令人震撼。问题不多,但精简中显示出厚重与分量。
其次,寻找关键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爬上山顶”,然后让学生自己寻找路径实现目标,中间每一步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大,还要使问题之间构建起序列,形成内在联系。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一课中,紧扣两个关键问题: “作者身在哪里?心系哪里?”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时。
再次,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启发。
要将矛盾焦点摆在学生前面,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研究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讲得精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学习的深入,老师们们屏弃了“满堂灌”,但变得不敢讲了,惟恐讲得多,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要讲呢?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困惑,想要明白而弄不明白,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去开导、启发、点拨,这就是讲授。讲,要讲得精。讲知识的重点、难点,讲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不仅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学习方法,即思维方法、自学方法、纠错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引导下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与广度。
教师什么时候要讲呢?
(1)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阅读教学全新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倡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它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积极、有效的对话。这种对话很显然是“对”而有益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即对而不明。此时,有效地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1自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对话体验。学生有说“小村庄很美”的;有说“小村庄空气清新”的;有说“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的……而第1自然段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并以此为基础与最后被洪水毁灭进行对比,说明大量砍伐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但学生读书以后只说了几个空洞的词。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语言表达是苍白的。生生、生本对话后的理解体验是肤浅的。此时,教师的“出手” 引导正是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中的一个个词语,就能看到小村庄原先那美丽的景色,请你试试看”。在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后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你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到了什么?” 这样教师依据文本特点,将“词语”作为感悟的支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看到” 小村庄的美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沟通,同时为后文小村庄的毁灭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作好铺垫。
(2)讲在学生“体验”不到时
语文教学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可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时往往体验不到。那么,怎么“讲”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呢?较好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如教学《林海》“木材”部分时,我让学生抓住作者的联想,体验大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进而体验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开始只知道我国许多省市用过大兴安岭的木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许多都是用大兴安岭的木材做的,而对它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体验不到,表达不出。于是,我先让学生品味“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一句,说说我们看到的哪些建设要用到木材。学生从高楼大厦、矿井铁路、桥梁隧道说到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而这些木材许多又是来自大兴安岭,这样学生渐渐体验到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它建起了高楼大厦,架通了桥梁隧道,建成了矿井铁路,变成了桌椅、板凳。而这一切能使国家经济腾飞、兴旺发达,能使人民安居乐业。而国家强盛了,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提高了,外国也就不敢欺负我们国家了。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人民生活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它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讲在学生“探究” 不出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当探究的问题深、难、宽时,探究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就会不完全,就会卡壳。此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如教学《将相和》,在让学生探究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思想基础)时,学生有的说“廉颇彻底认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有的说“因为廉颇能知错就改”;有的说“因为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原谅了廉颇的言行”等等,学生的探究总是在认错、谅解上兜圈圈,始终没有探究出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是“将相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都能以赵国的利益为重”。此时,教师可点讲“当时泰国为什么不敢进攻赵国?将相不和,受损的是‘将’?是‘相’?还是国家?” 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某一课题,从事专项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不要片面理解,以为探究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搞发明创造,去搞科研。
(4)讲在对多元解读有曲解或误解时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对这种曲解与误解现象要大声说“不”,并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如教学《去年的树》,在交流阅读感受时:
生1:鸟儿对着灯唱歌,说明鸟儿信守诺言说话算话。因为它答应给树木唱歌,就算历尽艰辛,也非要找到树木不可。
生2:鸟儿不怕苦不怕累,找呀找,找到火柴点燃的灯,最后唱起去年的歌给灯光,课文用这件事教育我们要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生3: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
生4: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
生5:《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不要破坏环境。
生6:树也想信守承诺,他是被人类砍走的,是身不由己。
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能看到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失落。《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就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文本的人文导向。生2.生6的理解从多元的角度讲是可以的,但生3.生4.生5的理解就不能视为多元了。教师应明确地给予否定,并指明正确答案。假如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就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可以肯定。如果脱了靶,那就不对了,就是曲解或误解了,教师就要“讲” 就要“引”,就要纠偏,因为“多元解读”必须在求对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5)讲在品析重点词语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收获也不大,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必受影响。怎么办?我以为,此时教者应将重点品析与整体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品析促进感悟,深化感悟。如教学《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析。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美?
生:我觉得“冒”字写得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得“冒” 字写得美已经很好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分别换成了长、钻、伸、露、探)
师:作者没有用这些词,而用“冒”,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的长才可以叫“冒” 出来。(学生分别说出:使劲地、不停地、生机勃勃地、喜气洋洋地、兴高采烈地……)
师: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学生读)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 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冒”字,分析比较,揣摩品味,不仅感受到了语言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而且感悟到了作者用词之妙。应该说这种精彩片断的赏析,重点词、句的揣摩,不同于传统的冗长、繁琐的语言分析,它是含英咀华,涵泳吟诵,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精神相遇,心灵交流。
需要“讲”的地方远不止这些,诸如;
1.自读之前的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点和重点,揭示阅读方法、经验与注意事项。
2.疑难问题的明确讲:当学生在课文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语文内容。
3.合作中的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4.总结时的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课文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与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 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更不是要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而是要继承语文教学一些本质的东西,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
读得透
朗读是文本学习第一渠道,触摸语言第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朗读。目前有些课堂中的读,往往还只注重了组织形式的变化,如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学生齐读。这仅仅是停留在了读的表面,没能深入下去,没能深入到读的内涵里去。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
通过朗读教学,即有表情地读,有比较地读,有角色地读,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自己寻求一种解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终生启示。怎样读得透呢?
(1)保证读书时间。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要求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试读、练读;给足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为了保证朗读时间的充分,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的“分析问答”给读让位。
(2)调动全体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成功。
课标中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朗续训练也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避免单调的阅读方法,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那些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培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
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有激情,用你的激励性评价鼓励那些不太开口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朗读。例如在教《猫》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的特点,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朗读与理解割裂开。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鲁迅先生说过,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一位老师讲《送元二使安西》,指导学生读这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学生把重音落在“一杯”上,老师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王维和元二只喝了一杯酒吗?哪个词能看出他们喝酒不只喝了一杯,劝酒不只劝了一次?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应该重读“更尽”。朗读到位了,对王维和元二的离别之情体会得也更深了。
爱是件不简单的事,其实又是件很简单的事,用心爱,语文课堂上出精彩也是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