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说“大”话“小”谈破题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3-02 11:45:23 作者: rapoo

说“大”话“小”谈破题

在汉语中,“大”和“小”是一对很有奥妙的形容词。老祖先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里蕴藏着一个哲理:长和短相比较而存在。“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大”不一定大,“大”也能够化“小”。“小”和“大”不仅相比较而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大”与“小”的关系很值得研究,尤其是在作文破题中,我们要比较深刻地破解“大”与“小”的秘密,并驾驭好“大”与“小”的转换技巧,这样一来,我们的作文破题速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作文破题中,我们一般常接触的“大”“小”关系转换是——“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

我们说的“化大为小”,也叫“大题小做”。就是有意识地对范围比较空泛的命题进行技巧性缩小,将其局限于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特定的景物或事件,以细小的事物来表现大的主题,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说的“化小为大”,也叫“大题小做”,是把看似限定很小但实质很虚的题目,抽丝剥茧,发掘出它的大的立意,完成审题谋篇。而这两类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题目的限定很少,甚至没有定语、状语或补语,有时只是一个独词。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限定条件少的作文题,越不容易抓住要点写透,甚至让我们感到无从下笔。如《路在脚下》,就是个大题目,我们如果不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就会把文章写散或写跑题,即使硬着头皮写下去,很可能写成流水账。而《窗外的小小鸟》看似题目范围很小,但并不是真让写小鸟,这样的“小题”就应该“大做”。破题时只有因题思变,妥善应对,才能快速破题立意,进入选材布局。

一、化大为小破题法

一般说来,“大”题的特点是——虚。这是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让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的难度,用来考察学生破题的机敏性。如《心事》、《变化》、《第三只眼睛看“我”》、《啊,生活》等,这些题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大而虚,有点不着边际。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必须采取虚题实作的方法应对。也就是说,遇到虚题,要马上找准并抓住它的“实”处,打开突破口,完成破题。

怎样“大题小做”?

①添加词语:就是在题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适当地添加一点新的因素(词语),使审题范围缩小,让题旨自然地显露出来。如《心事》,初看会很迷惑人,一时找不到突破口而陷入困窘。如果我们在“心事”的基础上,添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来的题目变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同桌的心事》等就容易多了。又如《变化》一题,使用添加词语法就能够顺利地破题——《同桌的变化》、《小镇的变化》、《妈妈的变化》等,题目的范围就清楚了。

②文字改造:有些题目,命题者为了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设置难度。其破解法就是对原题文字稍加改造,把它变成一个陈述句,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揭示出题旨所在。如《第三只眼睛看“我”》,这个“第三只眼睛”很有迷惑性。此时,我们对这个题目做一些必要的文字改造,它就变成了《别人是怎样看我的》,或《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就很明白了。运用这个方法审题,一是要注意:改造后的题目必须真实于原题的题旨,不能偏离题意。如《啊,生活》,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题目中的“啊”字,很显然含有赞美之意,于是可以将题目改造为《我的生活真幸福》,或《小学生活真甜美》。二是要注意:这种改造只是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而不能用这种思维效果改动原来的命题。

③本体还原:有些题目只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题旨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很朦胧,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审察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性上来。如果题目是一个喻体,写作时要依据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是象征性的事物,就按照被象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如《阳光照在我心里》,“阳光”是喻体,主体可以是老师的开导教诲,或同学的援手帮助,或家长的鼓舞慰勉等。如《灯》的题旨,一般不是真的要我们写“灯”的历史,“灯”是象征物,被象征的可以是老师的教育引导,可以是书籍的启迪感悟,可以是某个模范人物事迹的感召等。有时题目也可能是拟人法,如《路过感动》,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喻体那样来破解,因为“路过”,实际就是“经历了”的拟人化说法,还原它的本色就是:“我所经历过的一件感动人的事”。

④压缩水分:有些题目所规定的时间范围有着很大的跨度,其间容纳的事情繁多,很难逐一写透,当然命题者也不是要我们把一切都写进去。对于这类题目,不妨采用压缩水分的方法来处理。如《小学生活的回忆》,完全可以像挤压海绵一样把水分挤掉,把它转化为“我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故事”,或“艺术节上我们的节目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这就好写多了,而且还不跑题。如果在文章中围绕一个中心,再略写一两件与所选事件似的事情,这篇作文就可能写得很成功。

二、化小为大破题法

与“大”题的特点“虚”相反,“小”题的特点看上去都比较“实”。如《静静的夜晚》、《我的傻爸爸》、《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下课铃响了》、《一道难题》等,题目都实实在在,范围也很小,属于典型的小题、实题。按理说,这样的实题应该容易破解呀。但是,我们发现,正因为时间和空间范围过于小,反而感到无话可说了。这时,我们就要采用“小题大做”的方法来降低审题的难度。

怎样“小题大做”?

①反向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命题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的方式。命题是正面的,我们偏偏不顺着正面的路子去想,而是反其道而行,逆着命题去考虑,立马就可以化难为易,突破命题的迷阵。如果只从正面思考,只顾搞字面上正方向的分析,恐怕绞尽脑汁也不知如何下手。如《静静的夜晚》一题,从正面理解不好选材。静静的夜晚,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如果我们调动反向思维审题,眼前立刻就会云开雾散,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也许老师正在伏案备课,也许自己正在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也许医生正在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也许……思维的门一经打开,就会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又如《我的傻爸爸》,审题就要逆着“傻”去思考,其实是要我们写爸爸的“不傻”,“傻”是表象,而实质是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等。

②突破樊篱:一些命题,从表面看,写作的范围极其狭窄,让我们感觉无从落笔。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与对象,我们不妨采取突破樊篱的方法,大胆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超越原来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来取材,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的难题了。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必须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雷池半步的,否者就有可能离题。但是,在特殊状况下,必须大胆的突破樊篱,取材于题目范围之外,达到尽快破题的目的。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不跃出命题的“樊篱”就无法下笔写作。因此,写这个题目,必须大胆地到“考场”以外的广阔天地去取材。“我”“走进考场”可以作为线索,把以往自己的刻苦复习、老师的耐心辅导、同学的热情帮助、家长的殷切期望等材料串联起来写进文章,这样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并不是把所想到的事都写进作文,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取舍。既然已经跳出了樊篱,主题也就容易确定了。又如《一道难题》,也是要把这道难题作为线索,来串联以往与解题有关的学习中的小故事,反映老师辛勤耕耘,同学热诚鼓励,或表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大的主题。

③放大情节:有些命题时空范围极小,似乎没有难度,可是仔细一看,会发现题目过于实,过于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单调,似乎几句话就可以写完。如:《下课铃响了》、《打电话》就属于这类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须从题目所限定的极其短暂的时段里,寻找最精彩的瞬间,进行情节放大,让微不足道的“小”事“大”起来,从而完成立意。如《下课铃响了》,不妨抓住某个或某些同学的能够展示其活泼天性的小行动,或自己要急着去做的某件事,或老师安排的一个小插曲等去放大,可以是动作、心理、场景等细节,这样文章的题旨会凸显出来。又如《打电话》,我们要通过通话的主要内容的罗列,并详写必要的神态、动作、心理、场景等,把画面放大拉长,这样文章就会写得比较精彩。

其实,审题的大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平时我们阅读时,也要留意作品的命题特色,以及在这个命题下是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的。比如读莫言的《蛙》这部“小”命题的“大”小说,“蛙”仅仅是与故事联系的一个小小的纽带,而故事给人们展示的绝不是一只蛤蟆,却是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这是“小题大写”的典范。

“大题小做”也好,“小题大做”也好,它们只是一种破题的思维分析方式,练习多了,也就成了我们自己的一种写作技巧。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