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一词的由来
你有过“倒霉”的经历吗?比如上课打瞌睡被老师逮到、上学睡过头、写的作业忘记带……。生活中难免有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你会直呼“真倒霉”!可在我国古代,“倒霉”这个词儿可不是这样写,也不是这个意思哦。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说的是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读书的目的。可自古以来,要想金榜题名也并非容易。那时,明朝的“八股取士”方法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才智发挥,加上考场舞弊之风,所以中举的人寥寥无几,极其不易。因此,读书人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称之为“楣”,在“楣”上高悬大旗,上面写一个“捷”字,装点门楣,以图吉利。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名落孙山,就只好乖乖地把原来竖在门前的旗杆放倒,就是“倒楣”了。
那后来“倒楣”又怎么变成“倒霉”了呢?我们知道,江南地区多雨潮湿,要是遇上个倒黄梅的天气,家里储存的干咸食品就更容易发生霉变,只能倒掉,所以叫“倒霉”。恰好“楣”与“霉”同音,而且“霉”字也有坏运气的意思,因此“倒楣”就慢慢地变成了“倒霉”。
后来,“倒霉”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一直到现在。于是,“倒楣”与“倒霉”成为了异形词。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其统一规范使用为“倒霉”。
看来“倒楣”这个词也是挺“倒霉”的,好端端地就被逆袭了,最后还被弃用了。可见,词语也有它们自己的命运。不过,多积累些知识常识是有好处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做事谨慎、有条理,自然就会远离“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