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高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薛瑞萍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之评
总在“校讯通”的博客首页上见到薛瑞萍老师的名字,但真正见到薛老师在2013年书香班级的颁奖盛会上,她做了一场关于《华德福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我们也跟着她,学习了怎么样诵读古诗。从小就对古韵感兴趣的我,不由得记住了这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薛瑞萍。
真正走近薛瑞萍,是因为同事借给我的一本书《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说实话,我对这本书“垂涎已久”,正巧杜老师雪中送炭。刚读了几页,我就感到薛老师那种特有的犀利言语、理智的分析,句句说的是我们的心声。我边读边想,这是怎样一个薛瑞萍?她真的一如语言般犀利吗?读着读着,答案不言而喻:这是一个真实的薛瑞萍,一个善于思考的薛瑞萍,一个博览群书的薛瑞萍,她不是令我高高敬仰的名师,仿佛就在我的身边,我特有的思维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而深深引起我的共鸣。洒脱实在的她没有显赫的头衔和地位,没有哗众取宠唱高调,有的是《不说爱》。《不说爱》是这本书的开篇随笔。文中想象中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真正不计回报地付出,直至牺牲一切 。有,只一个,那就是我的孩子。”(多么真实的话语,多么真实的薛老师。)我不该将尽职和爱混为一谈的——我的爱是不是太少”“不,这种纯粹的爱是人类情感的钻石,惟其稀少,所以可贵。将它给予你该给予的人吧,至于其他方面,能够做到尽职就很不错了。”《不说爱》正是她的职业宣言,没有富丽堂皇的字眼,没有夸大其词的造句,没有空头支票式的标语,更没有虚幻飘渺的高呼。只有"职责所在""尽职尽责"。但这,足矣。开篇即引起了我哦对这个人、这本书的兴趣。我经常觉得阅读一个人的书,就是和书的作者进行思想对话,通过这些文字,你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的精神、品质、思想。一如我对薛瑞萍。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走出险境》的最后一短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老师之外的人这样说,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是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病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说来,看到这段话的前几分钟,我们学校的领导刚刚说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我真想把道出一线教师心理话的文字,读给领导听。在工作中,我也常有种无奈,有些学生,我们费尽力气,真的提高不了成绩。幸好,我从不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一点不比学校教育来得轻松。看薛老师这些话,你就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像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但薛老师的话又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娓娓道来又振振有辞的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使常常钻牛角尖的我豁然开朗。理解这一段话,教育教学中便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而后,平凡教师的我们就能在良好心态中,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说到自己的判逆,薛老师更显真诚,比如《砸碎牌坊》中写道:“重重蚕丝包裹着的,层层烛泪覆压着的,是对尊严和体面的无视与绝望。而这赞誉,和旧时代的牌坊有什么不同?”《不改少年狂》里,我们看到一个雪天里先不扫雪,带着学生“大打出手”的老师,一个为呵护春天里新长出来的小草跟书记抗争的老师,这是一个率真得让所有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更欣赏薛老师的读书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经典不是书。”“一个教师不爱读书,如同不爱学生一样。”“作为普通教师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揣摩名师背后漫长的修行。”薛老师在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精华之时,勤于思考,慎思躬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她侃侃而谈的言语中折射出的是她对读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感悟。“我站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是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通过多读书丰富底蕴,这样你才能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待语文,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因为你对语文的热爱而产生热爱之情。这种影响是“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她认为,一切阅读皆关教育,与生同读,不亦乐乎,她让学生日有所诵。认为读不懂没关系,兴趣最关键。贵在“种下美丽的种子”。“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难呢。”这是她的名言;“只要尝到了读书的快乐,喜欢读书了,所有的问题,就都将如入了热水的盐块,自会融化的。”其实,在薛瑞萍的身上,没有什么荣誉和名利,而是把心实实在在地铺在了书和学生还有教学上。现在,因为她爱读书,爱教学生读书,那原本寂静的“书”也在喧闹中舒展开了,正所谓“花自开放云自舒”啊!
现在看来,我能做的就是一件事,读书,自己读,陪孩子读,做学习型的老师,做学习型的母亲,带动孩子成为读书型的孩子。“任尔东西南北风”秉持一心一意只做我喜欢和我认为最重要的——自己潜心读书,带领学生潜心读书。一如看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
“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高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没有更多的物质欲望,不用攀比浮华,和学生在一起,这就是幸福。薛瑞萍很开心,她享受着这种生活。她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顾着这群“麦田上的精灵”,看着他们逐渐灿烂,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