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最早与人类“为伍”的动物。西方民族是狩猎起家的民族。他们的生存观和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有我没你的杀戮和掠夺。我们则是农耕文化浸濡的民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其自然。自盘古开天地,牛就与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既是我们生产上的帮手,又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它温顺的性情,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不经意地给我们生命的进程中的启示和思考被历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所描绘和推崇......
古人画牛,用心用情;今人赏牛,继承中创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流淌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甘愿做革命的老黄牛”、“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等等,让我们感悟到一种力量的感召。
牛年谈牛,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到牛的好处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多少美丽的传说啊,被永久印记在我们的记忆里......美丽的“青牛湖”-----“神牛”传说代代相传。
跳春牛,也称唱春牛、舞春牛,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南方地区。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由古代踏歌或村田乐遗风演变而来的。这种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人戴牛头面具,做拉犁状,另一人执鞭在后赶牛,两侧有扮成农夫、妇女或儿童的做播种的舞蹈动作,大家一边行进舞蹈一边歌唱;有的两人披牛形道具,表演各种耕牛的动作;还有的在村头场院扎一竹、纸或布的牛形,众人围绕它边唱边舞。这个舞蹈的动作和歌词包含很多迎春、劝耕、祈望五谷丰登的意思。20世纪40年代,改编的唱春牛在东南亚地区演出,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儿时的牧笛并不悠远,童年的牛车清晰地铭刻在心里、清脆的策鞭炸响在故乡窄窄的小路,回荡在炊烟袅袅的村头。 牛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赖以生存的伙伴。它的温驯,它一生无所求,它平生的功绩,它的精神是我们交友的参照。真正的朋友,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那才是心灵上一种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与心的依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础。不必花天酒地,亦无须相从甚密,两盏清茶,一夕畅谈,实在胜过太多虚假浮华的繁文缛节。一个人的魅力源自一颗永不蒙尘的心,如皎皎之月,风度云度而不减其辉。人之择友,不可不慎,滥交广游之人,必无一知己。突出欲望,则追腥逐臭之徒盈门;心地纯洁,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遇。想牛,思事;学牛,明目。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贫之有?以心识人,以心相交自会超越世俗沧桑而温暖如初。纯洁的人格如清露纳朝阳,识人知人,凭借的是内在的潜质,永远吐露的芬芳。
交友,慎独,犁耕人生,以牛相伴,吉祥福安!牛年感慨,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回味。人生苦短,收藏幸福,珍惜友情,无愧天地,相信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