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也来说说“晨诵”读《晨读十分钟》

发布时间: 2018-03-17 10:46:12 作者: rapoo

也来说说“晨诵”

——读《晨读十分钟》

自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始后,晨诵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喜爱语文,更喜欢把语文的美通过朗诵展现出来,所以,两年多的晨诵,没有一次我不是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一路看得多,实践的也多,在此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晨诵也要经历由毛虫到蝴蝶的蜕变:

2008年实验刚开始时,我们诵读的内容大都是金子美玲、顾城等现代诗人的诗歌,第二学期一开始,学校改变了实验轨迹,把经典内容一项一项加了进去,先是《道德经》,然后是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和《弟子规》,尤其是《道德经》的诵读,引起了一场研究学习之风,在三门峡市组织的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我们学校还获得了一等奖呢!从最开始内容的简单,到今天集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丰富多彩,从最开始的每周一次到今天的周三、周五两次20分钟晨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开始渐渐走向成熟。

但是,经典文化如此丰富,是否更应该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行诵读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所以,有必要分年级段对学生的诵读内容进行规划,不断把经典的内容融入各年级段。当然,在挑选诗歌内容时,要尽量避免和教参上的选文内容相冲突,融入教参所选诗人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也可以本着提高孩子作文水平的宗旨,抄写一些优秀的片段欣赏。如,一二年级可以按照课标的规定,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耳熟能详的篇目,然后根据计划安排其他内容,如儿童诗歌等。

晨诵不妨形式多一些:

晨诵的宗旨是让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所以,不妨多一些形式来表达,完全不必局限于“诵”这个形式,更不必过于庄重严肃,让孩子感到拘谨,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想,形式自然也应该多一些。近几年的实践中,许多老师能带领学生表演诵读,把孩子带入诗歌的意境,但我觉得还不够。

记得窦桂梅老师在讲辛弃疾的《清平月村居》时,采用读唱结合的形式,带领学生读中唱、唱中读,这种诵读方式,吸引了很多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此外,一些有名的诗歌已经被今人谱写成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老师完全可以在孩子晨诵时给孩子以音乐的享受,让诗歌的意蕴在黎明时驻足孩子的心灵,如果能做到在经典中且歌且行,我想,语文丰富的表意功能和独特的文采性将发挥得淋漓尽致。

晨诵重在教师的引领:

有人说:“中文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婉转,加上汉语言特有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手法,在听觉上天生富有音乐和节奏感,令人不禁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语文的美丽,其实再贴切不过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是美的欣赏者,其次才是美实践者,要想欣赏美、感受美,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诗词朗诵技巧,通过读,将作者的感情、诗歌的意境和诗词作品的语言美再现出来。教师的引领大概分为三步:1、分析想象感受,把握作者感情。2、表现形象特点,再现诗词意境美。3、读出韵律节奏,显示诗词的音乐美。低年级的孩子,教师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最能突出语文的美,我校胡玉娥老师的晨诵示范课《两只牵牛花》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到了高年级,就不能这么做了,为了起到较好的晨诵示范作用,我常常让孩子一边抄写晨诵内容,一边听我的示范,这样教师既放得开,孩子也在写中受到了诗词意境的熏陶,为下面的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晨诵不妨定期总结:

晨诵内容最好一学期一总结,在期末结束时,教师针对本学期的诵读内容,最好做一个回顾,尽量用别具一格的方式把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复习了诵读内容,又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此同时,也能发现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举两得。

“晨诵”、“晨读”,两个共同在教育领域出现的近义词,同样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担,但我更趋向于后者,因为,它更适合我们中国的语文,只有在朗诵中,我们才能享受美丽的中文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只有以朗诵为起点,引导孩子增加阅读量的积累,母语教学才会更美丽。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