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创)不要囫囵吞枣也不必四顾茫然(

发布时间: 2018-03-18 11:12:11 作者: rapoo

近段时间,写了一些诗文和微博;加入微信后,也转发了不少微信。而且我转微信时,大多是附加了一些写自己感受的评论。

可能觉得自己写作时都很用心,转发文章微信时也很认真并有自己的感悟,所以希望能与更多人分享。于是,有时除了在空间或博客里公开发些文章之外,还把其中的一些发在自己加入的QQ或微信群里。更有甚者,直接告诉自己的一些朋友,提醒他们阅读和关注。这前者,如同一些售楼部或假证制作点滥发的垃圾短信,带有骚扰性质;而后者,则如上门推销兜售洗发水、剃须刀之流的行为,有些强迫症了。

我自己其实一开始也意识到这些,但有时还是忍不住。除了一种浅薄庸俗的表现欲之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觉得自己写作和转发的这些诗文,都是传播正能量,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这几天,与几位朋友交流,有一些新的感悟,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的确做得有些过了。因为所谓的正能量,不是仅仅靠几篇文章就能传播了的,哪怕是写得再好的锦绣文章;自己认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许多人也未必认账,有些人心底里甚至是鄙夷的——你想当教师爷,有人反倒会认为你是酸腐的迂秀才!

我加入微信不到一个月,这个平台上的资源的确丰富,传播速度也极快,使许多人在闲暇小憩的零碎片断里,能够方便快捷地阅读到许多好文章,欣赏到许多好风景,学习到许多实用的生活小知识,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大道理。但是,因其资源太丰富,而人每天的时间又太有限,所以常常会伴随一些烦恼出现,比如会觉得好文章太多,不一一读过太遗憾,而一一读过又太费时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喜欢阅读的,因此又挤占了平时那种“费力气”的深度阅读的时间,成天陷入这种快餐式的阅读。这就如同一个贪吃的孩子,在面对眼前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各色食品时,哪一种都想去尝,都舍不得放过,结果一样咬一口,消化不良,吃坏了肚子,正餐更吃不进了。而那被草草咬过一口的食品,也被糟蹋了!典型的囫囵吞枣不是?

我刚加微信没几天时,曾看到有朋友转发了这样一条微信,题目是《一年来微信玩出的困惑 身同感受吧》,就是说许多人加入微信后的这些尴尬的,内容如下:

1.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
  2.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
  3.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知咋拍了;
  4.知道了太多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感觉这一生简直就是白活了;
  5.知道了太多的潜规则,突然发现已被规则了。
  人活着不易呀。静下心来想想,还是按自已的规则活着自然,简简单单就是幸福。
  微信——稍微信点就行!

语言挺幽默的,也的确道出了些实情。尤其是我觉得对于其中那些“心灵鸡汤”类讲人生道理、情感故事的微信,内容的确是好,道理深彻,情感动人,如有相关的人生经历,读后往往如醍醐灌顶,顿时解开了一些纠结已久的心结,放下了一些牵挂多时的人和事,一时心胸顿阔,眼界立开。但是,这样的文章看多了,又没有相应的经历和感悟,则仿佛在一块光滑无比的玻璃上划下一道漂亮的弧线,一阵雾汽之后,上面什么也没有了。再看多了,就会渐渐麻木,对多么深刻的道理都闻如未闻,对多么动人的情感都无动于衷!

至于我自己写的文章,虽然都凝结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积淀,但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情感、认识和感悟。许多对诗文不感兴趣的人连古今中外诗文巨擘的文章都从来懒得看,你让别人看你的那几篇拙文几行歪诗不是硬强人所难吗?太不道德了!就算是认识的朋友,开始觉得你原来还能写文作诗,一时新鲜去看两次,之后真正愿意继续“拜读”的肯定找不到几个人,除非他对你绝对友谊而且你写的马马虎虎多少还行。毕竟大家平时都很忙,时间和精力有限,各人爱好不同,许多人爱好还很广泛。你说你在诗文中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如上文所言,人家还未必认你那个卯呢?再说了,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许多人主要不看你在文章中如何写的,更注重看你平时生活工作中如何做的。你整天舞文弄墨的,不干个正事,人家不看你文章好坏就已先生出鄙夷了。除非你工作上风风火火,生活中尽职尽责,把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用于写作,梳理自己的人生,挖掘自己的感悟,人家或许还会生出些敬意,愿意闲时瞄上几眼你写的东西。

所以,对你的生活态度不怎么认同甚至持排斥态度的人来说,即便勉强地看你的文章了,他也不会接受你的所谓“正能量”的影响;而真正尊重你的为人、喜欢你的诗文的人,不管是否认识,不管你是否提醒,都会在暗中关注你的文章,揣测你的为人。你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这后一类人失望,不必秀出一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扭捏夸张之态。
当年伯牙因知音难觅,为子期断琴,但是你现在若能够做些实事,写就成文,就不要在乎有多少人注意自己、读懂自己了吧!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