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想象 多一点理解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解析
我们都知道,复习课既可以及时的对孩子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也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要力求达到既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重来一遍,而是真正的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把重点放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例如:在解决“一粒小石子投到平静的水中,水波大约可传5米;一片落叶掉到水中,水波大约可传1米。哪一种物体产生的水波面积大?大多少?”这道题时,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的数学问题。在复习时,因为水波表示的是直径还是半径的问题,孩子们产生了分歧,所以,在复习时,我拿了一个盛满水的小鱼缸和一粒小石子、一片树叶。通过现场实验、操作、观察,让孩子们理解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求“哪种物体产生的水波面积大?大多少?就是求环形的面积。所以就连理解能力稍差一些的同学也能顺利的解出:
3.14×5×5-3.14×1×1
=3.14×25-3.14×1
=78.5-3.14
=75.36()
答:小石子产生的水波面积大,大75.36.
另外,传统的教学是以培养解题能力为主旨的,忽视了空间观念的培养。所以复习时,我多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解决“下面图形的中间是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这道题时,我引导着孩子们想象出用四个小扇形可以围城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形,而这个图形的周长需要用圆的周长加上四个半径的长度;面积需要用圆的面积加上中间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这样,由思考到想象,由想象到理解,多一处想象,就多一点理解,从而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不论给出哪些信息,只要所提供的信息能转化成所学过的知识,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孩子们在解决这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既积累了空间观念,又加深了对圆的知识的理解,何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再有,课本第17页的课外实践题:
我引导孩子们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图形的知识开展探究性活动,并通过活动发现规律。活动前准备好使用铁丝(要软的、细的),小组成员做好分工;活动中尽量把图形围得准确、规范,认真进行测量与计算,并做好记录。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不难使学生发现铁丝的长度(周长)一定,所围成的各种图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总之,这样的复习不但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了有关圆的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推动了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系统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这样的复习,犹如为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孩子们在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的前提下,积累了学习的思想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