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对孩子们知识的传授,很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一些艺术和情感的成分,特别是数学,很多时候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虽然老师在讲这一节课之前,对这节课进行了很细致的分析,并制定了详细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往往 都被 老师放在了第一位,也是讲课中的重中之重。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放在了第三位,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很容易就 能看到 老师在一步步的教学中达到了知识能力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实现,但是很少看到老师是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也就是说一节课里面老师追求的就是知识的传授,让孩子们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数学性,而忽略了对孩子们从艺术角度的熏陶和渗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上,没有很好的在课堂的环节中去认真落实这个目标,进而也没有在这节课中实现这个目标。
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性关注得不够多,对教学的艺术性研究的不够足,认识的不够到位。倒是有一些科学家,却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对我们教育教学中科学与艺术、文与理相隔的状况以及艺术教育的缺位,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又是和情感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理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开创新的道理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先生的科学与艺术不可分之论,启发我们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思考对教学的本质认识。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强调教学是科学或艺术,都是片面的、绝对的、不完全的。教学,其所传。所授、所解,是各种学科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要求准确无误、严谨细致。从这个角度讲,他是科学。同时,他的传授和解惑之术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动形象、灵活而富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艺术。
当我看到李政道先生的这番论述之后,我就开始了对教学的艺术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在我的教学中渗透一些艺术的成分和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数学万花筒,以及数学的发展史,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实用,还能体验到数学美,欣赏几何美,感悟数学中图形变换的规律美,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美的体验。
比如我在讲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的时候,我就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了课间欣赏《作品展》,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里都运用了什么图形,搭成了什么图案,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既可以得到放松,又可以体验到几何美,数学美。
最后的练习形式,我也创设了一个绘本故事的情境,让孩子们快乐地练习,故事这样的:
1、小猫咪咪,本来说好周末和爸爸一起出去玩,可是爸爸跟人约好了要出去,可是爸爸答应咪咪,如果明天早上他出门之前咪咪能够起床,就可以带他一起去,可是咪咪晚上玩得太晚了,第二天早上,他一睁开眼睛就发现爸爸已经出发了,爸爸去了哪里呢?咪咪正在着急的时候,发现了爸爸给他留下的三张纸条,请大家认真看一看桌子上的这三张纸条,来帮助咪咪寻找爸爸好吗?
2、根据图形找物体。
“拿走的东西”——从下面看是正方形和圆。咪咪把家里的东西找了个遍。底是圆的,是垃圾筒还是花盆?底是长方形的,是鱼缸还是玩具箱子?突然,咪咪想到爸爸平时最喜欢钓鱼和画画。那爸爸带走的是画具和笔筒还是钓鱼包和钓鱼竿呢?爸爸到底干什么去了呢?又带走了什么呢?今天是星期天,天气这么好,爸爸可能是去钓鱼了,那么爸爸拿走的就是钓鱼包和钓鱼竿。
3.说图形,认交通标志牌。
第二张纸条“出发的场所”。咪咪找到了出发地点快乐地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不同形状的交通标志牌,我们也来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几张交通标志牌的形状。)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并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4.第三张纸条是“到达的地方”。从侧面看是长方形、圆、长方形,但是这里的建筑物太多,怎么也找不到。这里有三条路,到底该走哪条路呢?咪咪急得抓耳挠腮。
这时,一旁的小兔阿姨给他一个提示:“在你的面前有三条由图形搭成的小路,其中有一条路是按一定规律的图形修建的,如果你能发现,就能找到你爸爸钓鱼的地方。”引出找规律这道题。
5.数图形。
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咪咪终于找到了正在钓鱼的爸爸。咪咪急切地问:“爸爸,你今天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呀?”爸爸捋了一下胡须,笑眯眯地说:“我给你看一副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就是我钓鱼的条数,而正方形的个数就是你灰熊叔叔钓鱼的条数,比比我们俩谁钓的鱼多。”
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将整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同时运用多媒体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这个故事的刚开始我就激起了孩子乐于助人的情感,“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是纯真无邪的,也是善良可爱的。一看到咪咪遇到了困难,一个个都很积极地关注着咪咪,都想快速地帮助咪咪找到爸爸,于是他们就集中精力尽自己的全能去帮助咪咪,他们就想:“我要快点把这种习题攻克,就会让咪咪早一点找到爸爸了,我要加油呀。”他们也就不会把做习题当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当成了他们乐于助人的必经之路,就会很快地做题,也会更快地完成任务,当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终于帮助咪咪找到了正在钓鱼的爸爸后,他们都如释重负,一个个脸上呈现出了助人为乐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样的设计也就是把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孩子们的情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收获一些思想品质的情感体验和一些生活的常识,比如让孩子们认交通标志牌的时候,向孩子们渗透交通安全教育,总之我这这节课中不仅关注了孩子们的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关注了孩子们情感价值的升华。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