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晴
《比》测试卷错题分析
第七单元测试卷中,有两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出现错误。仔细分析两道题目,考虑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1.选择题。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之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A.4:5 B. 1/8:1/10 C . 5:4
学生在选择时多是选了A。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对题目阅读不够细致,不能较好理解题目要求的问题,只凭直观感觉就写出两个数量的比:8:10,化简后是4:5。二是有的孩子对题目中的数量理解不清,不明白时间比与速度比的区别,因此而出错。针对学生出错的情况和原因分析,我与学生一起进行了题目的再次阅读理解,举了一个例子:
明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560米,明明上学用了8分钟,放学回家用了7分钟,明明上学与放学所用的时间比是( ),上学与放学的速度比( )。
这个例子与卷子上题目的不同在于:这道题目告诉了距离和时间,再求速度比时可以先根据信息求出明明上学和放学时的速度,再写出速度比并化简。学生理解起来比卷子上的题目容易一些。之后,我引导学生看卷子上的题目,提出问题: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吗?然后再写比并化简。
在写出时间比和速度比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小明和小红所用的时间比是4:5,速度比时5:4 。
明明上学和放学所用的时间比是8:7,速度比时7:8 。
我让学生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时间比和速度比正好是相反的。然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孩子们倒是能很好的解释:行一段路程,速度越快,用的时间就越少,速度越慢,用的时间就越多,因此速度比和时间比正好是相反的。
2. 化简比:64:27
在测试时就有孩子问这道题目,说64与27只有公因数1,没法再化简了。我没有解释,只是告诉孩子们说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题。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把题目复杂化了,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扩大,然后再缩小;有的孩子干脆不做;还有的孩子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除以的数不同。看孩子们的卷子,我想:孩子们在卷子上见到的题目都是可以按照要求进行计算或者解答的,这样的一道题目一出现,孩子们就无所适从了。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最简比,为什么孩子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最简比,反而非要再“化简”一番呢?这是孩子的思维定势,好像卷子上的题目必须是要经过一番计算才能得出结果的,偶尔出现一个像这样的题目就是不正常的,要么无从下手,要么认为是出题人出错了。
我想:这是孩子们思维上的一个欠缺,也是我们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一个欠缺。作为教师,我们呈现给孩子们的都是那些正常的,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知识进行顺向解答的题目,孩子们在长期的解答这些正常的题目,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习惯,而一旦题目发生了变化,或者换个问法,孩子们就会感觉困难,不能灵活的进行解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思考每道题目的设计意图,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把题目改编一下更加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应该多多思考的问题。
孩子出错,总会有一定的原因,分析孩子出错的原因,寻找教学中的不足,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学生在这纠错、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