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语文课改的方向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4-15 10:43:44 作者: rapoo

语文课改的方向

——由教研室张建超老师的一节课谈起

(灵宝市第一小学 张爱丽)

语文教学改革历来都是轰轰烈烈,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由深圳发起的主题阅读实验等,目前,我市教研室主持的增量阅读实验和这些实验异曲同工,且有声有色,初显成效。

最近,教研室张建超老师来一小送课,听后深感专家的课堂非同一般,他独到的教材解读,扎实平实的教学风格,新颖超前的教学理念,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叹之余,从张老师的课中,我们感受到了语文改革的方向。

一、从学生起点出发的扎实平实的教学过程

张老师执教的是巴金写的《海上的日出》,在学生自主读识后,老师和学生交流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情况。在理清文章脉络层次上,张老师和学生用去了大量时间。主要原因是孩子还不能正确划分段落层次,还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因此张老师用直入主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先问学生:“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是日出?”孩子回到百花齐放,有的认为是3段,有的认为是4、5小节,还有的认为是3、4、5小节。

按照以往老师的处理办法,绝不会在这个地方浪费过多的时间,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给学生。但张老师却从真实的学情出发,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探究真理。他让学生再读文本,最终让孩子们认识到3、4、5小节都是海上日出的情景。在此,老师再度追问:“既然这三段都写的是日出,那在内容上有什么侧重呢?”孩子认真读书后,发现了这三段虽然都写日出了,但分别是从晴朗、薄云、厚云三个方面描述了日出的景象,给人以新鲜生动之感。

文章的主要部分学生感知后,教师再启发:“文章的1、2、6小节写的是什么呢?”这样直入主体,再层层推进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感知了文本的内容,更是学到了如何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而这都是一般老师不敢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看的,张老师的这种扎实平实的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最终让知识和方法沉淀积累在学生心田。

二、立足课堂增量阅读,课内课外相生而成

增量阅读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比比皆是,但张老师的增量阅读,体现了立足课堂海量增量,课内课外相生而成。

立足课堂海量增量,体现在本节课堂上,张老师增量的内容有:巴金《海行杂记》第二篇《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吆》,《人间》节选之《太阳》,《林海雪原》节选之《太阳》,《我在草原上追赶落日》、古诗中有关“日”的诗句等。立足一篇主体课文之上的这些篇目,真可以说的上是海量阅读了,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得到保障的话,学生的阅读水平定无法想象。

所谓的课内课外相生而成,指的是张老师以上的海量阅读,绝不是牵强生硬地强加在课堂上,它在内容上都和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老师在引入时,也由文本巧妙切入,给孩子展开了一个惊喜的丰富的阅读大观园。在引入《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吆》时,老师是这样引导的:“遇到激动的事情,我们都要用感叹号,本课有吗?作者为什么不用感叹号呢?相信大家读了这一篇会又所感悟。”在以下的几个片段及诗句的引入时,老师说道:“巴金笔下的太阳是这样的,那么其他作者作品中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描写太阳的诗句有哪些呢?”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孩子感觉到课堂拓展阅读成了文本学习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紧张高效的阅读之中,尽情吮吸着语言文字的甘露快乐成长。

三、语言训练无处不在 读写结合必不可少

张老师在很多的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要多多进行语言训练,要在每节语文课上让孩子写一写。他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这样实践的。

《海上的日出》是教材中的名篇,很多人有不同的见解,张老师当年也是因此课而名扬省内外。本节课上,我们却没有找到他以往教学的影子,他用新的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要与时俱进,时刻紧随教育改革大潮。

陶行知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张老师就利用课本这一载体,恰当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加强读写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说他的语言文字训练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一篇很平实的文章,张老师慧眼识珠,发觉出了语言训练点看,让课堂不时泛着思维的浪花。文章结尾的反问句句式的变换,拓展阅读中,让孩子给某个片段起个合适的题目,由题目你联想到什么?一个语文老师,就该如张老师一样,时刻张开语文的眼睛,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和情感的缜密性,这样才无愧语文教师的职责。

我们知道,读是硬道理,写是真功夫。读,不仅要读好文本,读好拓展内容,还要将其中的精彩段落,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含英咀华,玩味赏析。写,不仅是要写好汉字,还要能落实好一课一得,让学生仿照一个点,运用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张老师在这节课上刻意的背诵积累环节,让学生动笔写出《我看到的太阳》,并一一展示就是明证。

“大家”的方向,就是语文课改的方向,让我们紧随我市语文教研“大家”,切紧改革的脉搏,轻松快乐地教语文,让我们的孩子享受语文的阳光,茁壮成长。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