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行行复行行 十一月叙事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4-29 10:44:33 作者: rapoo

行行复行行

——十一月叙事

课堂篇

期中复习之攻略

十一月份的第二周是学校统一组织期中测试的时间,于是,在十一月的第一周我们的语文学习就进入了复习阶段。根据以往试题的类型,我对语文复习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五类:字、词、句、阅读与习作。

一、字

生字虽不是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但字词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所以基础知识仍然是需要牢固掌握的。生字包括会认字和会写字,会认字要求学生会注音,会写字要求会书写并能够运用,了解字义。这些生字的复习一般是放在早晨到校后利用读书的时间,读课文的同时关注课后的生字。在课堂上,教师再把每课中较难写或易错字进行个别指导。

二、词

词语的复习主要是依据每单元的“词语盘点”。“词语盘点”分为“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这些词语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指出其中难写、易错的字,练习抄写,晚上回家由家长提写,不会写的词语多写几遍直到会写为止。第二天到校后我再在班级内进行听写,听写全部正确的学生得到一颗星,出现错误的学生把错误的词语圈出来,会写之后可由家长提写,全部正确者也可以得到一颗星。本单元的“日积月累”的要求与“词语盘点”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日积月累”还需学生会背。课堂上在听写完“词语盘点”之后,学生自己背写“日积月累”。期中考试的范围之内共有四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有的孩子因为家长没有提写,或者始终不能全部会写,所以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到星。

三、句

句式的变化一直是试卷上经常出现的题目,于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训练。这些句式的变化包括: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将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将句子改为比喻句、拟人句、感叹句,扩句、缩句等。另外,在人教版的教材上没有专门安排修改符号的使用,但是,在试卷中却总是出现这样的题目,于是,又补充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练习。

四、阅读

阅读的题目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大类,课内阅读关注的是平时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关注的平时课外读物的阅读。我从四个单元中选择了几篇重点文章进行了复习,再次提醒学生需要理解的地方。其余课文的阅读题目我汇集到word文档中,发送到班级邮箱中,请家长为孩子下载,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孩子阅读进行复习。

五、习作

四个单元的习作分别为:第一单元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法来写大自然;第二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写演讲稿或者读后感;第三单元是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事;第四单元是建议书或看漫画写文章。对于演讲稿、建议书的格式进行了复习并再次强调,其余几篇又逐篇进行了指导,提醒学生写作注意的事项以及写作重点。

在完成了这五项的复习之后,学校为六年级准备了三张模拟试卷,运用这三张模拟试卷进行考试,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我根据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共性问题详细讲解。

自认为按照这样的计划进行复习应该是有备无患的,但是,实际效果是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即使是老师讲解过的题目或者强调过的内容仍然会有学生出错。我想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学生毕竟不是容器,孩子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理解与消化的过程,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即使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依然如学习新知识一样困难,但是对于有的学生就较轻松。

在语文复习的这几类中学生共认较难的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课内阅读的内容需要我在平时的授课做到认真备课、抓住重点精心讲解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回顾自己的课堂感觉并不满意,备课不细致或者是准备好了课件电脑却出现了故障、或者是学校临时安排其他的活动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备课不够用心。当然自己的时间有限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六年级老师座谈会上,我也曾给校领导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学校琐碎的事情或者要求书写的大量的无用功占用了备课的时间”,但是我想还是自己没有达到理想课堂所要求的能力,所以不能做到快速备课,课堂也就无法高效了。因此我需要多读一些教师专业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水平,争取课堂高效。

说到作文,总是有学生感觉作文难写。虽然我在平时的写作中也总是指导,但是有的学生总感觉写作水平提高缓慢,平时也有家长总是说孩子也非常喜欢读书,但是为什么习作水平没有提高呢?我知道习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二是需要学生进行积累,积累词汇、生活体验。因此在每一单元的习作前,我都详细地指导学生从如何审题到构思再到范文举例,但是,作文交上来批改之时,还总是感觉效果不佳,虽然有个别几个学生写得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写得简单。

我尽可能多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希望以此能达到积累丰富词汇与生活体验的目的。本学期我与学生一块读《草房子》,下午的时间我们都用来读书,第一章由我读给学生听,第二章学生自己阅读,后面几章我们都是运用课堂时间指名由学生读,学生边听边做批注,回家后家长可以把孩子做批注的情况发送到班级微信圈中。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还边读边讨论,我希望以此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读完后完成每一章的导读题目。对于家长的质疑,我希望家长坚信:“厚积而薄发,相信孩子终有提高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每次读书我都布置导读题作为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六年级已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整体提高,再上一层楼。

培训篇

培训学习有感

11月19日,接学校通知,在我校会议室,参加“2015年国培计划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培训。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较短,只有四整天的时间,但是整个培训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1、老师们高涨的学习热情。

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是“2015国培计划”——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这些老师全部来自于我县各个不同的学校,负责我县2015年教师的国培学习。在培训学习的这几天气温陡然下降,特别是21、22日这两天,适逢周末,而空中秋风卷着落叶伴着小雨飒飒地刮在脸上。早晨吃过早饭走出家门之时,街道上还静悄悄的。是啊!这么冷的天,又是周末,很多人肯定还躺在被窝里呢?心中正感慨,突然迎面一股狂风吹来,把搭在电动车上的雨披掀起,蒙在了我的头上。刚扯下来,风又吹得雨披东西乱摆。就这样挣扎着来到了学校,当我走进会议室,发现有很多老师已经入座了。陆陆续续,老师们都到齐了。看到老师们个个穿得厚厚的衣服,想到有的老师家不在县城,这样恶劣的天气要赶那么远的路还要比别人提前出门,仍然按时到场,精神真是可嘉啊!因为老师们都清楚,处于基层的我们对于培训学习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有的老师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很多老师同我一样是第一次参加,所以我们都知道珍惜这样的机会。

参加培训的坊主与组长,在国培学习正式开始之后,都要对自己负责的老师进行学习的指导,并完成一些规定的任务,所以老师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高度集中,而且还时不时地用手机拍照、用笔记录,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任务,如果自己都学不会,怎么用来指导其他的老师呢?想到此,我也感觉身上的担子重重的。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神奇魅力。

在培训中,讲课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在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并出示了“数字化”在儿童中的影响呈上升趋势,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真是扑面而来。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只有熟练掌握常用的一些信息技术,才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我们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符合未来的教室、适应学生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陆续学习了常用办公软件、常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洛阳的孙少辉老师更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高手,他运用自己平时授课中的实例,讲解了智能手机在教学工作的应用。可以说,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也都会使用手机,但是孙少辉老师却把手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充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他的展示让我们望尘莫及。从上课伊始,他就让老师们拿出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参与问卷调查,讲课中指导老师下载软件尝试运用,最后利用手机组建“2015国培学习微信群”。在这样的学习中,老师们学得兴致勃勃,收获也颇丰,纷纷感慨:一定要好好玩转手机,让它老老实实出色地为教学服务。

北京的张军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微课的制作方法。说到微课可以说现在运用非常普遍,像上次我参加濮阳市优质课大赛,就要求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但是我对于什么是微课却一直处在茫然之中,老师们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突破教学中一个难点的讲解过程,有的说是整节课的微型缩小,还有的说是整节课主要环节的展示,各种说法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张老师展示了几节微课,几乎都是教学中难点部分的讲解,而且在所播放的微课中有的有学生的参与,好像是教学过程中截取的一个环节;有的没有学生,好像是教师在自顾自地讲解。对于微课我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讲课的老师也解释对于微课的定义仅仅是自己的看法而已。

讲课过程中老师提到的各个软件都已下载到我的电脑上,还没有经过尝试,不能够熟练操作。讲课老师建议我们把国培学习的各个课程都学习一遍,这样对于培训学习中老师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我认为老师说得有道理,我不是特别熟悉各款软件的使用方法,所以在国培学习前还是早做准备为好。

3、团队文化的建设

人们常常提到班级文化建设,我却不以为然。我总是认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岂是写到纸上的几个字?关键应是平时的班级管理。但是在这一次的培训中我的态度有了转变。

在培训的第一天我们开始的课程就是《团队文化建设》,刚开始,对于这样的活动我不是太积极地去参加,总认为只要我学会了老师讲解的知识就足矣,还需要什么团队文化建设呢?主持老师是一位特别年轻的小姑娘,他简单地给我们分了组,并要求我们每个人对于组内的其他人员都要熟悉,通过交谈了解其姓名、爱好、学校等各种信息,在这一轮的活动中,老师要指名请人介绍自己组内的其他人员,介绍错误或介绍不出者要接受惩罚。我因为担心受罚所以也抓紧与周围老师聊天。本来我是一个不太喜欢交际的人,特别是面对陌生的人就更不喜欢谈话,但是迫于老师制定的规则,只要勉强参与进来。第二轮活动是各小组设计本组的组名、组徽、口号、组歌并上台讲解展示,最后以一个漂亮的造型结束自己的小组的介绍。因为有规定的时间,我们几个明确分工之后就积极开始准备了,最后我们手拉手展示了我们小组同心圆的造型,博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第三轮活动是各小组展开竞赛。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与本小组的老师由陌生变得熟悉了,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一块讨论、课余时间还一块聊天,感觉好像熟识很久了似的。不敢想象,像我这样不会说话的一个人,竟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与别的老师如此轻松地相处。我想这应该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了。我感受到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与小组的成员在活动中消除了隔阂变得彼此亲近了,所以在活动中也就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了。

由此我想到我的班级,在我的班级中肯定也存在着像我这样性格的孩子,怎样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呢?建设班级文化势在必行!

4、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培训的最后一天,中央教育电视台培训团队邀请了新乡市辉县的三位老师,他们曾担任2014年国培计划的坊主和组长,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是如何指导并带领老师们进行学习的。在介绍中,刘友华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敢于梦想,勇于做梦”,并流利地用英语朗读了一遍,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竟然英语如此流利,真让人敬佩。接着,他又现场朗诵了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抑扬顿挫的朗诵感染了在座的所有老师,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老师以此为引,介绍了自己如何在工作中追逐梦想、努力工作的。他的一番讲话使我深受感动,曾经总是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为自己寻找各种的理由,但是,我们不是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仅仅四十岁难道就已是老了吗?其实,年龄的长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止前进的脚步,可怕的是生命已拒绝成长。

家校篇

一封信

在期中考试结束之后,针对班级学生的成绩及近段学生在校的表现,我以书信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了交流。

《给家长的一封信》(略)见上篇博文


我把这封信发送到班级公共邮箱后短信通知家长及时下载阅读,并将阅读后的想法写到稿纸上,让孩子带到学校交给老师。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家长写来的反馈信,在信中很多家长都表达了歉意,感觉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关注不够,表示以后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及时询问,借助微信等平台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其实我与家长交流的目的并非是引发家长的惭愧之意,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多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帮助和鼓励,我想这些孩子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有两个孩子,儿子上小学时多加关注成绩依然不好,现在小女上小学她从未过问但成绩还比较优异。看到这封回信,我想这样的孩子应该是属于个案吧。还有的孩子迟迟不能带来家长的反馈信,我告诉他们“家长没有想法就写‘已读过’三个字就可以了”,因为我知道家长的素质是不同的,我不能使家长感到为难。现将家长的部分回信摘录如下:

“今晚我和孩子一块细心研读了您写给家长朋友的信,感触颇多,特别是您分享的第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王晓冉,一个实现成功逆转的典型。给铁凡带来极大震撼,也给了他较大的信心!他表示,今后要努力,重点是做到专注和坚持,要成功实现逆转。看着孩子郑重的深情,我心里也是慢慢的感动。半年来,孩子也第一次向我敞开心扉,他说:“妈妈,我以后不玩手机了,关键是玩手机每天都想着在游戏中多赚取钻石,其实有什么用呢?你把手机每天都给我收了吧,我不玩了……”由此,我也深深体会到没有天生不听话的孩子,只有教育引导不当的不负责任的父母。”

“李老师您好,当我收到这封信时,我无比的开心,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脑,就开始读这封信。在微信中发小动作的图片,是我的不对,以后我再也不会在群里犯这样的错误了,也不会让孩子在群里乱发乱说话了。在微信中看到您发的朗读的孩子和文章,我真为他们高兴,他们表现得非常好,我为自己的孩子感到内疚,无话可说。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从倒数的名次走出来,我们一起努力吧!老师,您辛苦了。”

“李老师您好,说句心里话,一直以来都觉得不好意思面对您,也没有勇气给您打电话,面对孩子的成绩真的是心急如焚。几年了,成绩一直都是这样了。孩子每天回到家也都会积极地去做作业,可能是基础差的问题,作业用时较长,计划每天复习一点、预习一点,最终成功实施的时候不多,因为他做作业总是很晚了。在与孩子的谈话中,他总是把自己规划为班里的差生,总说人家优等生怎样、如何……!孩子已经对自己没有了信心,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再急再愁看到分数再失望,也没有责骂他,就如您所说,我要坚持不放弃。在我的班级课堂,也不乏坚持进步成功的例子,所以我一直打偶鼓励着他,只是收效甚微。是我的方法不对?是积累还不曾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希望李老师指点迷津。”

……

阅读着家长的来信,家长的询问也使我感觉到责任的沉重,是啊!面对这些孩子,我该怎么办?

2015年12月2日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