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河南省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暨第十

发布时间: 2018-04-30 10:39:19 作者: rapoo

河南省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暨第十六届年会的一点体会

上周去范县进行学习,参加了河南省语文高效课堂观摩交流暨第十六届年会。这次学习之行带给我一种新的体会,现在和大家共勉。

我认为这次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两位美丽的女教师给我们做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我也读过,但是给我的印象不曾深刻,但是经过两位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这一篇课文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定要再读一读作者萧红的《呼兰河传》。

第一位老师是安徽铜陵的女教师钱娟做的一节课。教学环节如下:

一、 复习旧知,回顾全文

1、 听写 蝴蝶 草帽

2、 师纠正强调 学生纠正错别字

3、 运用几个词语,说说“我在祖父的园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二、 走进园子,感受勃勃生机,领悟表达方式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祖父园子的段落

(一)默读 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用一个词来描述,写在段落旁边

生答:热闹的园子 可爱的园子等等。

我认为: 学生在这里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仿佛自己就是园子的主人,这里学生的思想放飞了,孩子们的灵性得到了释放。我认为他们的表现很棒。

指导朗读 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读 由此让学生认识到:

这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茅盾

(二)自由朗诵13段

1、 读着这些文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园子?

随心所欲的园子 无拘无束的园子 自由的园子

2、 若是用这段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园子,你觉得该是哪句?齐读

3、 “一切都活了”,园中都有什么活了?哪三种句式

⑴指名法 ⑵指导读⑶表达方式⑷积累背诵

三、 总结表达形式,迁移方法仿写

仿说:我就是……我愿意……一就……

这里老师让学生作为倭瓜、玉米、黄瓜等,成为园子里的一员,孩子们在这里真是太棒了。孩子们纷纷发言,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孩子们真是太可爱了,老师在这里引导得真好。这样的课谁不喜欢呢?我为再次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而叫好和欣喜。

老师告诉孩子们:

学着萧红质朴而灵动的语言风格,去写一写你拥有的或向往的童年生活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篇叙事诗

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另外浙江省杭州市闫学老师所做的也是《我和外祖父的园子》,闫学老师对这一课做了更深刻的解读,教学环节如下:

一、 揭题导入 :简介萧红与她的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中的祖父

二、 走进祖父的园子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请学生合上书本,回忆:读了课文,祖父园子里有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祖父的园子是色彩艳丽、是富有童话色彩、充满欢乐、色彩缤纷、随心所欲、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园子

老师:是童年生活的乐园

3、 打开课文,看看你印象深刻的这些景物文章是怎么写的,找出原句读一读

有一个自然段花费的笔墨最多?是第7段

期间闫学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做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让学生自由读。每个孩子展示了自己的愿望,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孩子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孩子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发挥。

然后用了什么方法?

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然后闫学老师讲到这是作家萧红在文章里把对祖父的思念浓浓地倾注进自己的感情,也是祖父对萧红的爱才使得园子神采飞扬,但是萧红在香港于1940年写完《呼兰河传》就死去了,再也没有回到她的家乡冰城。

闫学老师讲到这里时,我感动了,泪眼迷蒙,我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闫学老师把文章拓展了,给萧红留下这样深刻记忆幸福的园子,作家却再也没有回去,这是多么大的遗憾!我被经典感动!

如果比较钱娟和闫学老师的课,前者就是对经典文字的滑行,后者则是对经典的拓展延伸;前者精彩,我为这样的文章叫好;后者感动,我为萧红的悲惨结局而哭泣。我更加认识和理解到茅盾的评定:“《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两位教师精彩的作课让我走进经典,引导我探索经典。

另外一位名家的教学则让我迷惑不解,在近千人的观众听课过程中,那位老专家——知名人士在课堂上连连评价课堂上的孩子,“不聪明”、“说得不好”等课堂忌语。

一位最具成长力名师的博客已经发帖如下:

课堂环节是这样安排的:老师指导作文——学生作文实践——学生展示作文。问题主要集中在展示环节。在此环节,三位学生“幸运”地被老师点名到黑板前,之所以认为是“幸运”的,是因为在我们眼里,孩子一辈子可能都难得让专家这样近距离地、详批细改自己的作文,能让专家一字一句地详批细改作文,这确实是件幸事。但,我不知道,三个孩子也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们的,竟然是一顿痛批。

当然,展示作文不是只表扬优点,有缺点一定要指出,只有指出了缺点才能更好地进步。但是,指出缺点的方法有很多,指出缺点的语言和语气也有很多,唯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专家老师竟然用这种方式来指出小学五年级孩子的缺点:“你读得太差了、太惨了”,“废话废话,这都是废话,你还写上‘你又喝了口水,去了个厕所呢’”,“不该写的写了不少,现在该写的时候却不写了,你能直接就写‘推一下门’吗”,“你太不聪明了,太不聪明了”,“你这个小孩是外国的吗?怎么连中国话都听不懂?”……当最后这句话从专家口里脱口而出时,会场响起了一阵爆笑。我不知道,在专家耳朵里,这爆笑,是对孩子的嘲笑还是对专家的讽刺。

短短几百字的片段描写的评价过程中,老师就用这样的语言多次评价孩子,也许我的描绘不能完整地再现当时的场景,但您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语言来揣摩这些语言背后的语气和神态。最后,那个女孩子紧张得连完整的句子都读不成了,这,也许就是对专家这段指导的最好回答。听着孩子断断续续的读音,听着专家独有的评语,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是那个女孩,我肯定会把本子一扔,大声对他说:“我不读了,我不读了,我就不读了……”

我非常同意这位教师的看法,和我同行的同事也是对这位作课名家提出质疑。面对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出现这样的问题实属不该。

另外著名诗人汪国真也走进了语文的田野,阳春三月,诗人走进语文课堂,真是带来一股清新的春风。我希望我们河南省的语文教学将走得更广远。

ti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