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活”起来
理想的语文课,该是充满了声情并茂的读书声,该有洋溢着或兴奋或思索的一张张笑脸,该是思维的火花激烈地碰撞,该是……该是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的,可是,我的语文课堂总感觉缺乏生机。这学期以来,因为在课堂上补充了和课文相关的内容而有点转变,但仍感觉差的太远。这两天的课堂和家庭作业让我有所启发。
联系旧知“活”起来
学习《变色龙》一文,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看到奥楚蔑洛夫这个人,你想到了哪些和他相似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有点沉寂的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有学生说他和《范进中举》中的趋炎附势的胡屠户性格相似;有学生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和他更接近,他们都善“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狗的主人而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随着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变化。学生不仅能找到相似之处,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可见思路已经打开,我窃喜。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文中的哪些人物还能引起你的联想?学生短暂思索后纷纷回答:对着赫留金嘲笑的围观人,想到了《孔乙己》一文中的短衣帮,这些围观者本来都是穷苦人,应该互相同情互相帮助,可他们却互相嘲笑,可见民众的无聊、麻木。许是受了启发,马上有学生接过话头说;“《藤野先生》中也写到了这样的‘看客’!”刚刚学过的《孔乙己》学生能说出来很正常,但能想起《藤野先生》中的“看客”则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多需要我们老师的“导火线”啊!想起前两天晨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学生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诗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两句无论是内容还是在结构上的作用真的有相通之处,实在是异曲同工。
难得的学生不仅有此人想到彼人,连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他们也分析的有条有理,想来第一次月考试卷中《漓江情韵》一文,我强调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还记忆犹新。
如果说补充相关内
小练习作“活”起来
学过新课后还坚持让学生用所学的四字词语进行连词成段的练习,虽然仍有堆砌拼凑之作,但我从批改作业中仍发现了可喜的一面。因为这样的词语运用太灵活,无法抄袭,学生便绞尽脑汁思考运用:有学生写读过某篇课文的读后感(比如有的写《蒲柳人家》读后感用“无精打采”“无缘无故”等词语),有学生续写课文(比如续写《孔乙己》用上“踉踉跄跄”“奄奄一息”等词语),有学生记叙自己的生活(比如描写月考后自己的心理用上“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有学生改编学过的文段(比如改编月考试题中的文章《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用上“断壁残垣”“望眼欲穿”等词语)等等,看着学生百花齐放的作品,我很高兴又给了学生打开思路的一次机会。
语文,就这样“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