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濮阳市区实验小学50多名教师来我校共同交流。两校所用教材版本不同,但大家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相同的。两所学校的老师代表同上了一节课《6的乘法口诀》,课后老师们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们能和濮阳实验小学的老师一起来交流,同时对教材进行梳理,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这不仅是两所学校的交流,也是两种版本教材的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思维的碰撞,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
北师大教材现在已经开始了第二轮的使用,它不象人教版教材使用历史悠久,已经有可很成熟的构思。正是因为它诞生晚,所以这种版本的教材理念新,很好的突出了新课改的精神。它充满了新时代的时尚元素,非常有活力。北师大教材给老师和学生都充分留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这是这套教材的优点,但是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因为留的空间太大,这就要求老师们能沉下心去研读教材,不仅和文本对话,同时要体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和文本后面的思想互动。这套教材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质疑,我们学校是课改的国家实验区,一直坚持用北师大教材,刚开始我们拿到了花花绿绿的课本,看着课题《数豆子》《买文具》,老师们带着无数的疑惑,这还是数学吗?最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老师不接受这样的教材,几年来,风风雨雨,磕磕袢袢,我们和教材一起成长。今天我主要就怎样读懂教材,抓住数学本质进行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 注重从情境入手,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这本书开始就向小朋友介绍几个人物,他们是智慧老人、笑笑、淘气和机灵狗,他们各代表不同的群体。教材以活动为主线进行编排,以活动名称为课题,没有例题的编排。如课题《分苹果》《整理房间》,为什么不用知识技能为课题呢?孔企平博士说“用知识技能为课题,有一些负面作用,会导致类型化,学生会用记忆代替思考,会造成套方法。用活动命名目的是活动化、情境化、生活化。教材没有呈现例题,目的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把老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做的方式,促使教师精讲。”但是不管怎样的情境,都是生活模型,要从生活模型中建立数学模型,学习数学本质的内容,归纳出一般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同类问题。比如: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是为了建立周长的概念,喷头给花圃浇水的情境是为了建立圆的面积的概念。在情境的使用时要注意情境的有效性,不可追求表面的热闹。今天的两节课上,老师都能让情境为教学服务。
二、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谓问题,是指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解决问题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材蕴涵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个数学活动设计都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规律,并且把解决应用问题与计算整合起来。(1)提出问题。第一册提出问题留有较大空间,提问题的形式有教师提、教材提和学生提三种,教材多次明确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还设计有“问题银行”,让学生把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里面待后解决。
(2)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在五年级《鸡兔同笼》一课中,列举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里我主要想谈谈“画图法”,画图对低年级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认识除法很难,教材编排了大量分的活动,活动不仅仅是拿实物去分,还可以用画的方法,让孩子通过“连一连”和“圈一圈”来体会两种不同的平均分。看学生的练习,很难讲的问题学生用画图法就可以解决了。
(3)反思评价。教材在第48页《整理复习(一)》、第88页《整理复习(二)》都要求学生说说“我学会了……”“我最喜欢……”,期末,教材还要求学生反思“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三、教学注重在学生已有认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这里的经验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如:《数一数与乘法》,《分一分与除法》,乘法和除法的认识与人教的编排思路有所不同,乘法的认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在数上。在入学前,学生就有数数的经验,教材在编排时,很好的利用了这个资源,非常注意让学生数,一年级有《数铅笔》《数豆子》,在数中建立数感。认识乘法时也是让学生数,当要数的东西有规律排列,可以几个几个数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乘法的认识了。
四、注重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一单元,第一课认识图形之后,编排了三节做一做,在二年级认识除法这一单元,编排了三节分一分的活动。教材花这么大的篇幅去编排这些活动有必要吗?这引起了很多老师的质疑。怎样处理这样的活动课,我做了一些有尝试:如:数学思想在动手中萌芽----谈除法的认识:http://eblog.cersp.com/userlog/3673/archives/2008/1050776.shtml
五、习题设计新颖、有童趣,有深度、有广度。
本册教材习题多数都以图形式出现,或者图形与文字叙述想结合,还有一些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以及实践活动。可以看学生的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