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讲坛《追求生命的亮度》上篇
撰稿人:张瑞利
片头结束
主持人上场
说起生命,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呱呱坠地的婴儿,破土而出的嫩芽,喷薄向上的朝阳……这真让我们感慨造物主的伟大,同时对生命滋生无限的敬畏。然而生命又是脆弱、娇嫩、短暂的。请看有多少名人感慨过生命的易逝与无奈。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三国•曹植)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由此可见,在由生到死的人生历程中,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威胁,不被重视和尊重的危险分分秒秒存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又是可以延长的。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因此,能很好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实生命,使生命完美,是多么神圣而有成就感的一项事业。而教育就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能力阻止生命的消逝,但我们可以做到生命存在时,尤其是少年儿童这一时间段内的生命存在时,尽量满足他们的生命需求,让他们的心灵少受到伤害,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葱茏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因此“生命课堂”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它应该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化的课堂。今天就“生命课堂”中的“会生活”请上几位教师代表来谈一谈。掌声有请!
主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生命课堂的实践,我们已经确认“长身体、善学习、会生活”非常符合我们生命课堂的具体的评价目标。如今一路走来,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今天就第三阶段会生活,想请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明丽: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中国青年报常驻福建的记者陈强说: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的教育最大特点是教学生学会考试,而美国教育是围绕着教学生学会生活来展开的。
瑞婷:没错。他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曾经发言,说了说美国的中小学是怎么上课的。他说他女儿在美国上学,上午教英语阅读、数学、科学、历史这些主科,下午上的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副科。比如,学校里有专门供教学用的厨房,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烤面包、做煎饼,女儿还把她做的产品带回来家来品尝;有缝纫机,女儿做了一个小枕头还带回国内作为纪念;有小车间,女儿和她的同学合作,用木板做了一台手推车……还有理财、职业规划以及如何带孩子之类的课。
姚博:我也看到过类报道。在国外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和生活息息相关,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个项目:假设你是个很有钱的人,设计一个你的旅游规划,到你最想去的地方,住最好的宾馆,要求度假不少于3天。还有买车的作业,假定你月收入是2500美元,减去每月800元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1700元用于自由开支,如果你要贷款买一辆少于5万元的汽车,应该如何计划?当然,老师会给同学们一个3年期或5年期的还贷款表作为参考。还有在班上搞模拟餐厅,从设计广告开始,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从家里带些食品和餐具来到学校,然后轮流扮演餐厅服务员和顾客,学会讨价还价。真的很有意思。
马娟:是呀,国外的一些学校平时还注重逃生演习。他们每月一次演习,火灾、地震、龙卷风、坏人持枪入校等情景都模拟过。我想,要是中国学校也有这种演习的话,四川地震就会少死一些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在校学生,也包括成年人。如果成人在学校阶段有过这种练习,他自然就懂得如何紧急避险。
会娜:从美国的教育,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欠缺。我在中小学阶段曾经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数理化挺好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学了不少没用的东西,或者说是白白浪费了时间。比如说,在数学课学过的微积分、立体几何,在生活中基本用不上,最常用的还是小学水平的加减乘除;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全忘记了。
主持人:是呀,因此我们的生命课堂的第三阶段“学会生活”就弥补了我们教育上的不足。难怪我们武校长说:我们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都不应该是我们这个学科所承载的最终的目标,无论哪一个学科、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是体育还是美术。我们所承担的共同的目标是什么?是人的成长、人的发展!我们经常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
瑞婷:当然,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也是他们将来能很好的会生活的基础。但是,所谓的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它主要还是指这个人精神层面的东西。
明丽:对,这看似和生活和我们课堂没有什么关系。错了,其实课堂就是小的社会,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其实就在学习生活的知识、生活的能力、学习生活的技巧和做人的准则。
马娟:说得好!我不认为把所有的语文课、数学课,以及其他科目的课都上成品德课才是教学生学会生活,刚才房老师说得不就涵盖了很多方面嘛!
主持人:对,那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课堂上是怎么落实教学生学会生活的。
马娟:好,我先来说。在讲《美丽的小路》时,班里的孩子都对先前邋遢、不讲卫生的鸭先生有许多不满,有的孩子说:“鸭先生太可恶了,把美丽的小路都弄脏了!”也有的孩子说:“如果我见了鸭先生,肯定会批评他,再也不和他做朋友!”还有的孩子说:“如果我是鸭先生,把小路弄成这样,可定找个地缝钻进去,真丢人!”但是,当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又找回来的时候,孩子们又高兴的说:“老师,鸭先生有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你看他不是变的讲卫生了吗?我们原谅他吧!”既然孩子说到了这里,我也就趁此机会问他们:“那你们是要做哪个鸭先生呢?”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后来的了!”“是啊,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成为后来的鸭先生,以后我们教室肯定比美丽的小路还美丽!从那天起,我们班晓宇的鼻涕看不见了,我们班丁锐的头发也整齐了,孩子们的衣服在家里不用催,就知道换了,还能主动洗单薄的衣服,家长们都给我打电话说:“马老师,您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呀?让我们家孩子变得这么讲卫生了!”我们的教室确实可以和美丽的小路相媲美了,地面没有了废纸杂物,窗台上还多了些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花花草草。办公室的老师们问我:“你这是用了什么高招呀?无论是个人卫生,还是教室环境都那么好?”而我,确实没有什么高招,只是课堂上的一些话语,让我们这帮可爱的孩子们学会了干干净净的生活!
主持人:在马娟的课堂上教孩子们学会了干干净净的生活,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
会娜:我们的课堂同样也可以做到教孩子学会生活。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自实施生命课堂以来,我在课堂上就有意识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机遇。我经常通过各小组口算比赛、男女笔算比赛、考试成绩进步比赛、优秀作业积分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的意识。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
在优秀作业积分比赛方面。我让学生先选择好自己合适的竞争对手。所谓“合适的对手”,是指竞争对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另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尽情展现自身的优势,彰显自我风范,强化竞争意识,再让学生在竞赛中与竞争对手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比较。比如:二(3)班的朱建豪同学,平时的作业错误比较多、字迹还潦草,如果让他与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作业的正确率,反而会遭受挫折。所以我让他与和他学习成绩相近的程道正比较,只要你作业的正确率比他高,就给你的作业积2分,相反要给程道正积2分。这样一来,两位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写作业的态度非常认真,成绩都比以前大有进步。这种“优惠政策”给学困生设置了相对宽广的比赛空间,让他们在希望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同样能获得理想的竞争效果。
主持人:语数课能做到。姚博,你的体育课有变化吗?
姚博:可别小看了我们综合学科。在教学生会生活这方面,我们很有发言权。在体育教学中,我就利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国女排“五连冠”,110米栏奥运会冠军刘翔,他们都是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奋斗为国争光的结果,显示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还有,历史上曾有过坚持终生体育锻炼,而学有成就的名人志士寿星。但也有过缺乏体育锻炼,虽然学有成就却英年早逝或过早丧失工作能力的中青年科学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使学生们对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现在我们的学生可愿意上体育课了。
明丽:听了姚博的话,我对体育课也肃然起敬,以后我也要多锻炼身体。生命课堂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因为语文课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语文课上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能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得到了美的教育、受到美的启迪、学会与人合作与交往、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比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让我们感觉到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着、爱护着。有了爱,不管生活中有什么风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鼓舞我们战胜风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萨沙和妈妈的话,从而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并且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有的说她保护了有困难的小弟弟;有的说他帮助了行动困难的老奶奶过马路,还有的说他制止了乱踏草坪的小朋友,从而保护了弱小而美丽的小草;也有的说他曾把一只受伤的小鸟带回家治病;大部分孩子都在生活中找到事例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可是我们班的吴凡同学却沉默着,因为平时的吴凡事事都需要父母的呵护,总认为自己是最小的,理所当然要得到别人的照顾,在班里也不知道谦让同学。学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她也被小萨沙的举动所感染,几天之后,她竟然主动搬回了被妈妈丢弃的一盆凋谢、干枯的菊花,她说她要向小萨沙一样去呵护弱小的菊花,她要精心照顾这盆菊花,让菊花在第二年再开出娇艳的花朵。孩子稚嫩的语言让我们仿佛听到孩子在拔节成长的声音。
瑞婷: 我是语文老师。我认为,在语文课上,可教会学生生活的素材太多了。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两只鸟蛋》。一个孩子在鸟窝里掏了两只鸟蛋玩,他的妈妈看见了,告诉他:“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时候一定焦急不安。”我让学生明白了,鸟蛋能孵化出小鸟,鸟蛋就是鸟妈妈的孩子。谁能告诉大家,鸟妈妈“焦急不安”会有什么表现?学生们一脸的茫然,我想城市的孩子远离大自然,对小鸟的表现了解不多,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也正常。我又问,你的妈妈什么时候“焦急不安”过?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提示,当你贪玩没有按时回家的时候,你的妈妈有什么表现。有个学生举起说,贪玩不回家妈妈会批评我。又一个学生说,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揍我的。学生的回答让我哑然失笑,孩子们只是感受到了家长的谴责,没有体会到父母的对他们的牵挂,“焦急不安”中隐含着多少对他们的关爱。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们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们才会有良好的心态。让学生学会关爱,将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内,我们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关爱"能力,让孩子懂得爱是双向交流的,他们不仅有接受爱的权力,也应该有回报爱、表达爱的义务。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寻找关爱。一切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爱与关爱的基础上,爱与关怀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和原则。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课堂,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关注到了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都指向“人“的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教育请真正从孩子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
马娟:对,而且魏勇的书《用思想点燃课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在里面写了很多语文的东西,谈到人文,现在很多人很多时候“谈人文色变”,好像是所谓人文就是让学生说在后面搞一个大尾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等等等,这就是人文,其实不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也都是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精神层面的引领,孩子们是欣然接受的。
主持人:张启建老师说“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是对我们强调的“生命课堂要教孩子学会生活”所作的最好诠释。今天也让我们的代表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对生命课堂或者“学会生活”的理解。谁先来?
瑞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会娜:数学生命课堂不是1+1=2,而是等于n次方。
明丽: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我跟我的孩子们就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人。
姚博:体育生命课堂,不仅仅让生命奔跑,还让生命飞翔。
马娟:借一个智慧的头颅,借一颗博大的爱心,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我能做到!
主持人:好!感谢几位老师精彩的发言,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子路讲坛下篇5分钟后与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