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一节语文主题阅读观摩课《爱我家园》。实话实说,面对自己的学生,这次是我第二遍上这一课了,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学过一遍了。但是,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老生重学,老课重上,一定要“刷新”,要一不小心学出新意,一不留神上成经典。回顾本节课,“一不留神”还没得到,但“新意”应该是有的。
一、课堂模式“刷新”。
先前采用了“1加x”的模式。即:首先学习教材上的《只有一个地球》,然后链接《语文阅读丛书》上一篇内容相关的文章《地球风波》,最后读写结合。本次我采用了“x加1”的模式,即:率先进入《丛书》上的文章,而且在阅读的量上由链接一篇到链接了两篇,内容上选择了全新的两篇文章,然后过渡到教材上《只有一个地球》的再阅读,最后再进行读写结合。不过,我还是有点“贪多”,链接两篇在容量上够大,在阅读时间上有点紧张。还需探索改进。
二、探究问题“刷新”。
模式变了,探究问题肯定得变。在过渡到《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后,我向大家抛出了两个问题:“读书就是和文字交流,就是和人物对话,本课我们应该和哪个人物对话?请从书上找出理由。”“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听到地球母亲的字字血,声声泪的倾诉,你听到了吗?”这两个问题特别是第二个,也应该算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吧,意在导引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地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只是学生没料到老师要变问题,而且是拟人化了的问题,一时反应有些迟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表述的意思倒还可以,只是表达形式上有些所答非所问。要是在常态课上,我一定会在规范的语言表达上对学生做细细引导,但今天考虑太多,忽略过了,有些遗憾。不过,遗憾也是收获。
三、学习方式“刷新”。
今天的课堂上,再也不让“小组”形同虚设,而且彻底让小组产生实效性学习。在阅读第一篇链接文章时,让小组长带领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朗读课文,于是,有分角色读的,有齐读课文的,有轮读的,有抽读的,而且,组长还时不时地进行朗读指导,课堂上“娃”声一片。汇报交流读书体会时,我学习别人做法,设立“主讲小组”与“助讲小组”,这样做,一个是调动了组内每个成员展示的积极性,第二是课堂呈现活而不乱的清爽状态。不过,今天的主讲小组表现不错,其余的助讲组不够活跃。
四、学生变化“刷新”。
我想,这是一个最大的“刷新”,最大的发展,也是我们四十分钟学习的根本目的。也许是我的一声启发:“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让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充满语文味。”还真别说,你听,“我仿佛看到,顷刻间,大树摧毁,房倒屋塌------”“冷酷无情的海啸像一只张牙舞爪的狮子,张着血盆大口扑向了可怜的人们------”这些有点“文采”的话都出人意料地出自同学们之口,这在过去的课堂上是没有的,李冠晓一连串用了五个“没有”,谈出了人类破坏环境的惨重后果,博得了大家两次热烈鼓掌。不是学生一下子本事长了,真应该给“读书”记上头一功。我在同学们语言之花“烂漫”时,只有“丛”中笑了。
我的课后感言:变化靠改革催生,发展与创新相联。求新求变,就是求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为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