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春节也快要到了,管城区东关小学的
莎翁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没有书籍,如同鸟儿没有翅膀”。的确,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枯萎,人生的色彩就会黯淡。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宋代欧阳修读书讲究“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刘克庄则是“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明朝左光斗更是“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鲁迅把读书时间比作海绵里挤出的水,徐特立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毫无疑问,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一本好书,灵魂就会受到一次洗礼。
读书是一种生存需要与生活方式 。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我们每读一本书,便是与一位作者,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在对话,便是打开了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一扇明窗。
老师的作用在哪里?在指点学生的迷津,指出一条方向。阅读狭窄的教师,业务难以拓展。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倘能如此读书,我们的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谈吐之间定会口吐珠玉,妙趣横生;教学之中定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