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我们发现,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归朴于生活。
数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很多学生笑着说他们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妈妈去外地出差了,小红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正好过了两个月,妈妈回家了。猜猜小红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多样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可爱的学生们拥有了一双双“生活的眼睛”后,你会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课堂超市”这个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孩子们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我们惊喜的发现 ,学生的思维更开放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样了。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是静等花开的过程。真正的园丁会 细心呵护自己的花,因为他同样在意,怎样让等待的过程同样美好。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就会听到学生们成长的声音,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