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随笔之二
马祥勇

近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上发有
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里不做赘述。我想在这里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思考的论述做点有选择的摘引。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给教师的建议》第1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想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想象和事件。……我深信,最深刻的学科间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给教师的建议》第9篇《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的真理》)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这种智力上的‘口齿不清’,正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而造成的。……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给教师的建议》第20篇《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在阅读苏氏的过程中,我做过一则旁批“思考,一以贯之于学习的全过程。”思考,这种倾注全部生命意识的积极脑力劳动,不仅存在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于阅读的过程中,也存在于自然观察、科学实验和劳动等等一切人类参与的活动中。一言以蔽之,学习、生活的任何阶段,我们都要“心在焉”,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什么事都要“用脑子”。
我还从苏霍姆林斯基积极思考以成学的论述中读出了“建构”。苏氏在《“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中强调对学科相关知识的广泛阅读在于提供给本学科学习尽可能丰富的“智力背景”。“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这里苏氏对“智力背景”的强调,其实就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经验背景从而为主动建构提供条件异曲同工。
大道至简,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浓缩了宇宙人间多少颠扑不破的真理,所有的高人总结出的人生、治学的至理都可以相通。不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否读过《论语》,在苏氏关于广泛的阅读和积极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娓娓叙述中,我仿佛听到了
书读多了之后,您就会发现一个真理:大道必至简,殊途而同归!触类旁通因此成为可能,你读过的所有的书,都不会白读,它们都如缓缓流淌在你体内的涓涓细流,最后汇入你生命的海洋,并最终使你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此又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