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三下第三单元《乘法》教后记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5-17 10:37:23 作者: rapoo

三下第三单元《乘法》教后记

范苇

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乘法计算的基础。这一单元中共有三节新授课。每节课中都有新的增长知识点。

第一节《找规律》主要是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计算规律。对于这个规律,学生并不陌生。“先相乘,再添0)学生在二年级〈小树有多少颗〉中已经总结出来了。如果还停留在这个规律上,对三年级的学生目标有些低了。我试图通过学生观察三组算式总结出因数的变化规律。规律一: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规律二: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5×1 3×2 12×4

5×10 3×10 12×40

50×10 30×20 120×40

学生很轻松的计算出了得数,并总结说:“先相乘,再添0”。

我让学生先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再观察第二行和第撒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乘法中,其中的一个因数没变,在前在后都可以。另一个因数在数的末尾添了一个0,积的末尾也添了一个0。

我告诉学生:一个数的末尾添了一个0,也就是这个数乘10,在数学上还有一个说法:叫“扩大10倍”。你听说过“扩大”这个词吗?数学上的“扩大”和你们平时所说的“扩大地盘”还不太一样。生活中说“扩大”只要是变大了就可以。数学上说“扩大”是有规律的。一个数乘几就可以说这个数扩大了几倍。某数乘10就说某数扩大了10倍。所以刚才大家总结的可以这样表述: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

读一读,看你是否理解了。然后写一组算式来说明你的理解。

虽然描述起来有点困难,不过学生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的,最后又回到算式,自己写几组算是来说明规律一。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发现规律二。可以把中间的一行擦掉,指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变化。得出结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有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积是扩大100倍而不是20倍,让学生看算式讨论。

描述性的结论书上没有出示,这些结论怎样描述或者描述的是否严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并会用这些规律。所以我都会安排学生自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些规律。同时通过口算应用这些规律。

第二节课《住新房》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有口算方法和竖式。竖式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但是怎样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还是得教给学生。这节课不仅要学会竖式的写法,还要理解竖式的算理。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东西做支撑。

出示图片,共12层,每层14户。可以用点子图让学生圈一圈或方格纸让学生圈一圈。因为没有提前准备方格图和点子图,所以我是在黑板上用竖线画了简图让学生圈一圈。

两种口算方法只是视角不同。第一种是先算10层有多少户,再算2层有多少户,最后累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12层10户有多少,再算12层4户有多少。最后累加起来。竖式也是分这三步来写的。只是在写的时候注意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了就向相邻的前一位进一。

特别要注意,三种算法出来后。要让学生回顾和观察三种算法,沟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联系。发现虽然写法不同,算理却是一样的。

第三节课《电影院》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进位方法。同时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估算并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能力。学习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好方法。在这一节课中,通过电影院的座位是否够坐来反问学生:是把原数估大一些合适还是估小一些合适。估算有一定的情境。比如:“安全过河问题”“购物带钱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是估大合适还是估小合适。或者大小并没有多大影响,只要好算就可以。这是要经常体会的,不可一蹴而就。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乘法竖式。竖式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并没有太多的作用。在计算中,可以让学生多算一算关于11乘几的算式和25乘几的算式。逐渐发现在两位数乘法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数“11”和“25”,可介绍乘数是11的算式简便方法。25和4的关系。在计算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对数的感觉,多算多想,加快计算的速度。

范苇

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乘法计算的基础。这一单元中共有三节新授课。每节课中都有新的增长知识点。

第一节《找规律》主要是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计算规律。对于这个规律,学生并不陌生。“先相乘,再添0)学生在二年级〈小树有多少颗〉中已经总结出来了。如果还停留在这个规律上,对三年级的学生目标有些低了。我试图通过学生观察三组算式总结出因数的变化规律。规律一: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规律二: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5×1 3×2 12×4

5×10 3×10 12×40

50×10 30×20 120×40

学生很轻松的计算出了得数,并总结说:“先相乘,再添0”。

我让学生先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再观察第二行和第撒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乘法中,其中的一个因数没变,在前在后都可以。另一个因数在数的末尾添了一个0,积的末尾也添了一个0。

我告诉学生:一个数的末尾添了一个0,也就是这个数乘10,在数学上还有一个说法:叫“扩大10倍”。你听说过“扩大”这个词吗?数学上的“扩大”和你们平时所说的“扩大地盘”还不太一样。生活中说“扩大”只要是变大了就可以。数学上说“扩大”是有规律的。一个数乘几就可以说这个数扩大了几倍。某数乘10就说某数扩大了10倍。所以刚才大家总结的可以这样表述: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

读一读,看你是否理解了。然后写一组算式来说明你的理解。

虽然描述起来有点困难,不过学生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的,最后又回到算式,自己写几组算是来说明规律一。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发现规律二。可以把中间的一行擦掉,指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变化。得出结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有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积是扩大100倍而不是20倍,让学生看算式讨论。

描述性的结论书上没有出示,这些结论怎样描述或者描述的是否严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并会用这些规律。所以我都会安排学生自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些规律。同时通过口算应用这些规律。

第二节课《住新房》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有口算方法和竖式。竖式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但是怎样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还是得教给学生。这节课不仅要学会竖式的写法,还要理解竖式的算理。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东西做支撑。

出示图片,共12层,每层14户。可以用点子图让学生圈一圈或方格纸让学生圈一圈。因为没有提前准备方格图和点子图,所以我是在黑板上用竖线画了简图让学生圈一圈。

两种口算方法只是视角不同。第一种是先算10层有多少户,再算2层有多少户,最后累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12层10户有多少,再算12层4户有多少。最后累加起来。竖式也是分这三步来写的。只是在写的时候注意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了就向相邻的前一位进一。

特别要注意,三种算法出来后。要让学生回顾和观察三种算法,沟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联系。发现虽然写法不同,算理却是一样的。

第三节课《电影院》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进位方法。同时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估算并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能力。学习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好方法。在这一节课中,通过电影院的座位是否够坐来反问学生:是把原数估大一些合适还是估小一些合适。估算有一定的情境。比如:“安全过河问题”“购物带钱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是估大合适还是估小合适。或者大小并没有多大影响,只要好算就可以。这是要经常体会的,不可一蹴而就。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乘法竖式。竖式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并没有太多的作用。在计算中,可以让学生多算一算关于11乘几的算式和25乘几的算式。逐渐发现在两位数乘法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数“11”和“25”,可介绍乘数是11的算式简便方法。25和4的关系。在计算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对数的感觉,多算多想,加快计算的速度。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