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为何不写国宝文物
一直奇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为什么只介绍故宫的建筑艺术,却只字不提珍藏的国宝文物。
带着这个疑问,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资料上呈现,故宫博物院原名紫禁城,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封建的清王朝被推翻,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下,我的思路清晰了,故宫博物院其原身份为皇家宫殿,清帝逊位后即成历史文物,对外开放为博物院。既然是博物院,其供人们游览、观瞻的价值就不应仅限于建筑与陈设,而应包括院藏珍品。以此来看,《故宫博物院》一文不写国宝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按
说实话,北京故宫我去过四次,也曾仔细看过很多展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外部建筑,似乎故宫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珍贵的文物,如果有,那也一定是条件不允许给普通大众观看。可台北故宫我也去过,虽然观者如云,像“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核舟”这些珍贵文物还是可以排队近观的。比较两处故宫给我的感觉,似乎到北京故宫就是看建筑,看皇帝的威仪和气派,而到台北故宫就是看文物,看国宝。难道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没有货真价实的宝贝吗?
偶然在陈丹青的《退步集》里读到《常识与记忆》一文,这篇文章似乎让我找到了一点线索。陈丹青对故宫文物的收藏、整理及展出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他说“1949年迄今,故宫展出的书画总量不超过一万件……我们没有足够的钱财,缺乏太多的设备,更主要的原因,我们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些事情上面。要好好清理国宝,以今日世界的高水准永久陈列,还不知道要过多久。”他的话里流露出明显的遗憾和忧虑。这篇文章写于2002年,较之
以往我们对文物确实关心的不够,这从敦煌文物的流失,文革“破四旧”等历史事件中可以感知,但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而且故宫又是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之象征,国家没有理由不重视。何况从2004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推出大型专题栏目《国宝档案》,还有同年播出的电视剧《国宝》,这些我都热心地观看过。于是带着追寻今日故宫文物的好奇心,我继续上网搜索。当我搜到《故宫首次摸清家底,藏品逾180万件》这则新闻时,我的心情很是激动,我知道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三倍,像金制天球仪、玉石仙台这些珍品已对游人开放,游人可以尽情观赏、拍照。再看看这则新闻的时间,我更是心情复杂,2011年1月27日,距离我写此文仅在8天前,虽然,这一天来得好晚,但毕竟我们一直在努力。新闻报道说“经过7年不懈努力,故宫博物院2004年—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日前结束,故宫博物院首次彻底摸清了家底:现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从这些精确到各位的统计数字,我读到了辛勤的汗水和希望的曙光,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故宫博物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真正担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