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及交流
——《朗读手册》(笔记十一)
●孩子4个月时,由于行动能力有限,只能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因此对家长而言,孩子只是个被动的听众,此时家长可能感到给孩子朗读十分容易。
●家长应用手臂环抱孩子,要使他感觉亲密,而不是感到行动受限制。
●到6个月时,孩子可能对抓书咬书比听故事更感兴趣(虽然他同时也在听),此时,要用磨牙的玩具或其它方式转移他对咬书本的兴趣。
●8个月时,孩子可能较喜欢一直翻书,而不是静静静得听,此时应顺着孩子的好奇心随他翻阅,但家长不应就此完全放弃朗读该书。
●12个月时,孩子开始变得喜欢帮你翻页,这时候你可以指着书上的某个物体说给他听,甚至发出动物的声音,教他认识书上介绍的东西。
●到了15个月开始学走路时,孩子变得一刻都停不下来,所以必须慎重选择阅读的时间,不能阻挠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几乎所有此类研究都发现,婴儿看书时的注意力平均只能维持3分钟,然而每天数次的阅读,通常可以使一天的阅读时间累积到30分钟。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很早就开始读书给孩子听的家长会感到很轻松,他们不用强迫孩子阅读,只要指着书页上的某个东西,孩子自然而然会专心地看,并学着分辨父母的声音是低声细语还是兴奋的语调。孩子的专注能力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建立的,而是通过一分钟一分钟,一页一页,一天一天的努力逐渐建立起来的。
一旦孩子开始对书上的图画和你的声音有所反应,你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谈书,而不只是照着念而已。例如,你可以问孩子:“这本书是不是很棒?”或是“你将来想养一只这样的小狗吗?”即使婴儿无法立即响应你的问题,但你停下来等他回答的情形,会使他渐渐感受到对话的模式,而当他开始学着说话时,就会按照这样的模式来表达。
和孩子谈论书,自己必须先要看书,如果书的文字内容很少,家长必须先看过图画,再根据图画内容和孩子对话。
一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其中,我会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参与的越多,他理解得越多。
澎澎妈妈会在一周内反发给澎澎读同样的绘本,第二遍时,妈妈就会在孩子感兴趣的词语前停下来,孩子很自然的就接上了,朗读就变成妈妈和澎澎同时完成的了,孩子很乐意参与其中。这不失为一种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孩子总是喜欢反复听同一本书。就像你不会在一夜之间就记住所有邻居或教友的名字一样,孩子也需要反复听才能学习,因此,虽然大人每天读不同的书才不会感到无聊,但这使孩子失去了复习的机会,而复习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在孩子两岁之前,给孩子重复读少量的几本书,比一次提供大量的书好得多。
和父母一样,孩子也会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安心,当孩子感觉轻松时,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也较好。看某部电影一次以上时,我们才会了解第一次观看时漏掉的许多细节,孩子看书的情形也是如此。因为孩子要以大人说话的速度去学习一种复杂的语言,他们只能凭借反复地听,才能自己分辨出之前不太了解的部分。
家长常常会对孩子持续不断的发问感到厌烦,家长们常说:“我的孩子不断地问问题,以致我读故事时总是被打断,整个故事都被破坏了,没法继续下去。”首先,你应该对孩子的问题作出判断,孩子问的是很愚蠢的问题吗?他们的提问是出于对故事产生的好奇心,还是毫不相关的问题呢?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家长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花一些时间和孩子讨论一下故事内容,这会使情况有所改善,家长应避免读完书后马上合上书本,向孩子说声“晚安”后立即关灯离去。
当孩子问了有关故事背景的问题时,家长应尽快解答,以便让孩子对故事内容更了解;而当孩子提出与故事内容毫无关心的问题时,你可以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等我们看完故事再来好好地讨论吧。”而且家长必须记得这个承诺。我们应当了解发问是孩子学习的原始工具,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忽略了孩子的问题,而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研究显示,孩子从听完故事后的讨论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虽然大人重复读相同的故事会感到乏味,但对孩子而言,他们能借此机会获益良多。一开始,孩子通过一遍遍听相同的故事而学到语言技巧,这是一种让孩子沉浸其中的学习方式,而重复听故事就是这种方式的过程。
此外,重复听故事也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读故事的人答应孩子再读相同的故事,孩子得到承诺会感觉很好;接着,随着孩子反复地听故事,他将可以预测到故事接下来的情节,这使孩子感到生活中有一小部分是他们可以预料到的。因为平时他们对于某一天要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和去哪里都无法预测,而重复的故事让他们可以像个专家一样预先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最后他们甚至可以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告诉你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这让孩子建立自信,并对阅读产生好感。
父母朗读故事的同时,也应注重孩子的户外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