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独食”可怕吗?
弓 虽
我的小家伙今年刚满两岁。这段时间我到外地工作,小家伙跟妈妈住在姥爷家。前一段时间妻子打电话告诉我:“铭铭(我儿子的小名)这几天把我气坏了,学得自私得很,和原来简直判若两人,吃东西不让人,连我也不让。当时把铭铭狠狠训了一顿并把他的零食给夺走了。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吃独食!”小家伙原来的情况我是知道的,他不到一岁时,我爱人就有意识的引导他不要“吃独食”,而且向家里人提出要求,如果铭铭让东西时,一定要吃一口,以免孩子产生“假让客”的心理。小家伙一直做的非常不错,也惹得家里人都很喜欢他。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想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碰到类似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小孩子“吃独食”的行为呢?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想了很多。通过分析思考,我慢慢认识到:小孩子“吃独食”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一件坏事情。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由小动物人化的一个过程,也是逐渐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奇妙的、很缓慢的,其中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当我们违背客观规律解决问题时,看起来我们好像把问题解决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想了很长时间后和妻子谈了我的看法:对待铭铭的这个行为我们不应该过多的批评与指责,更不应该拿走他的东西来惩罚他。相反我们应该为小孩子出现“吃独食”的现象而感到欣慰,因为这表明小家伙在成长,现在已经有了自我意识。
我们大人很多时候太自以为是。我们可以认真想一想,孩子小时候“谦让”难道真的是学会了与他人分享不自私吗?非也,只不过当时孩子还缺乏自我意识,没有产生“什么东西是我的”这种想法,而我们却欣喜地以为小孩子这么小就懂事了。也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小孩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吃独食的现象。可是孩子的真实心理是这样的吗?很多时候小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与他人分享,大人是不会吃的,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意识:“我谦让,大人不会吃我的东西。”这样孩子真的想与他人分享吗?是你内心希望的结果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误解了孩子!
孩子是很感性的,而且年龄越小对外部环境越敏感。面对大人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会很聪明的采取应对的方案,下一次他就“学乖了”,学会了违心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因为这样大人才会满足他更多需要。他内心并不是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他也不可能从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而仅仅是为了取悦大人去获取更多的好处。
在这里我们用强力剥夺了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让他从小对暴力充满了向往,这个小小的错误会扭曲孩子的天性,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家长作为一个强势主体,你和孩子并没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这一切让孩子从小认识到的是对强权、对大人的敬畏心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奴性。作为现代人,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从来到人世之后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再从属于你,而是社会。你没有权利这样去强力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这样,你就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树立自我意识的绝佳机会和拥有独立人格的权利。
那么对孩子的自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在两岁前后就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你会问孩子这么自私长大了怎么办?其实我们首先应该问一问自己最终想让孩子怎么样。无非就是不要孩子自私,学会与他人分享。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强制的或者奖励诱导的手段来让他改变了行为,短期内见效了,这就真的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了吗?
孩子自私与否不是简单的看他的行为,而在于他是否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自私不好而分享是好的,而且应该能因分享感到幸福。如果你只按自己的想法,强制性地改掉他的“坏习惯”,看似在对孩子好实际上是在危害自己的孩子。
通过与其他几位有国外生活背景的同事交流,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解决这个问题,一切要顺其自然,当孩子开始集体生活时,刚开始他应该会很自私,这时我们只需告诉他,如果你太自私,你会失去很多东西,比你已经获得的食物和物质更好的东西!但这个时候也不应该干预他的行为。等到很多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的时候,在他感到困惑、孤独的时候,再去引导他思考:自私换来的是孤独自己好受吗?我们应该留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并让他自己体会到:原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需要靠友情、亲情的支撑,而不仅仅是物质。物质只是满足了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你想获得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你也应该同时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这样让他自己明白原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时比物质上的满足更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明白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去追求什么。
我们不要期望用我们的语言和强制行为去直接影响和教育他,代替孩子用自己的感知来改变自私行为。这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人的成长原理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是靠自己的一个个行为堆砌起来的,当然其中也包括错误的行为,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小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在中国传统的教子理念引导下,我们一直在实施错误的教育行为,我们一直想方设法避免孩子犯错误,甚至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就要严惩。父母的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现实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人生存的压力很大,我们犯错误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一个错误可能会毁掉人的一生。这种对犯错的恐惧心理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我们的骨子里,只不过很长时间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面对这一点。这是我们的不幸,但是时代已经变了,社会环境变了,我们也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了。孩子小时候出现的任何心理现象我们都应该从心理层次去找一下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的强迫孩子改变行为,而是要用我们的智慧解决,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循着人化的客观规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