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读书修练自己的“内功”
----读完《不做教书匠》的感悟
读完《不做教书匠》,立志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并把专家型教师作为我的人生追求。不做教书匠,首先靠阅读为自己开辟新路让自己处在知识的前沿,理论的前沿,思想的前沿,好好修炼内功。只读还不行,要像读这本书一样写心得、写感悟,谈理想,给自己鼓掌,给自己喝彩。真正做到“不动笔墨莫读书”。做一位理论扎实的老师,丰富自己的理论的同时,让自己变得“能说会道”,不论现实中遇到什么教育问题,自己都能给个“说法”。自己能“自圆其说”。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勤读书的老师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就能从教书匠中走出来,成为名师。要让自己从苦干中走向巧干,需要多方面积累和借鉴。“谁也说不准那块云彩会下雨”。书读多了,云集厚了,我们才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及时雨”。
写作是我们最好的思考方式。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只有思考才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思想的砥砺石,写作是思考力的外显标示。写作的好处还在于强迫人静下来,将自己的思想、感悟、体验,明晰化,完整化,逻辑化,有序化,系统化。
写作是深层次的思考之旅。真正的写作不是信马由缰的记录,而是充实而严谨的,清晰而精致的。写作的过程是吸收性很强的学习过程。如果想证明自己是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糊涂虫,那么就请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如果想证明自己是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思想者,那么就请您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
语言是存在的家,拿起书来吧!拿起笔来吧!只要您愿意,您手中的书谁也夺不走!您手中的笔谁也夺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