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故园风物记之蝉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5-30 10:38:46 作者: rapoo

监考,百无聊赖!我在摄像头下正襟危坐,眼光扫过一个个或奋笔疾书、或凝眉思索、或昏昏欲睡的半大孩子们,但摄像头拍摄不到我神飞天外、思绪翻涌。我想起了自己当年中考时的那场大雨,想起自己刚考了一天就和小伙伴跑去电影院看电影,第二天竟然也考得很好,在录取率不到10%的二十年前,也顺利地就上了高中。

忽然,考场外法桐上传来蝉声。

我对蝉这种小东西有很深厚的感情。蝉如果有知,它对我也一定有很深的感情。但我没忘提醒自己别自作多情,这感情应该不似“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一样的吧。

蝉的幼虫在各地叫法不同,我所知道有“知了猴、爬叉、金蝉、知了鬼”等等,我们鲁西南叫它“嘟老猴”,“麦秸合垛,嘟老猴压摞”,每年农历五六月间,麦收忙完,一场透雨,薄暮时分,村子里到处光影闪烁,有树的地方都有蝉,有蝉的地方必有人。在妈妈做晚饭的时候,我和妹妹就打着手电筒在河边的小树林里捉知了猴。每天都有不少的收获,如果坚持的时间够长,晚饭后继续去捉,每天可能收获上百只。有的人家彻夜不睡,一个晚上据说能捉到一水桶!

我们把捉到的知了猴拿到家里洗干净用盐腌上。如果径直放在瓶子里不去管它,第二天早晨起来,你就会发现,“猴子”都变成“知了”了。当然,刚从壳里出来的知了白嫩嫩的也是可以吃的,如果时间稍长,知了就通体发黑,变“老了”,就不能吃了。我们天天下午放学后去捉,就这样积攒几天,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炸知了了。那真是难得的美味呀,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口舌生津!

老了的知了虽不能吃,但我们童年的乐趣之一却是捉知了。记得古书上讲老人捕蝉的故事,先用小竹竿顶端放上小珠练定力,有过捕蝉经历的人都解其中滋味:要成功捕蝉,必须屏气凝神,全神贯注。我们是用一长杆,顶端以铁环撑起一塑料袋去套知了的。小心翼翼地靠近,在环套移动到知了上方时断然出手,知了惊起而飞,就会一头撞进袋里。如果你一旦失手,成群惊飞的知了就会洒下点点“细雨”,浇得你满头满脸!

捕知了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等到夜晚天光散尽后,在知了栖居的大柳树下燃气一堆大火来,然后爬到树上去使劲晃动树枝,四围漆黑一片,知了眼不见物,不能展翅高飞,便朝地上有火处纷纷落下。我曾亲眼见过人家用这种方法捕蝉,蝉儿们哗哗下落,噪鸣一片的情景,幼时觉得壮观,如今却倍感伤怀。后来读过法布尔的《蝉》之后,这种感觉愈加强烈,“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古的诗人也在这小小蝉儿身上寄托遥深的。蝉也有看看太阳的权利,蝉儿也有在日光里歌唱的自由。

小儿子稚嫩的童声响起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儿子对蝉的情怀,只能在古诗词里去寻觅了吗?

2014-06-25 于油田一中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