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晚央视直播的《开学第一课》,担心学生在家没时间观看,我校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带领下组织学生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它是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分为四讲:孝,礼,爱,强。分别由郑渊洁、容祖儿、秦勇、藏族武艺班老师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旨在让学生明白“孝、礼、爱、强”的道理。
第一讲,郑渊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祖孙三辈间发生的事来说明“孝”道,不是大道理,而是在家人朝夕相处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把给爷爷奶奶看“原子弹电视”和“吃虾过敏”来表达都父母及儿子的爱。这样的言传身教会不知不觉间在孩子的心底扎根。
第二讲,容祖儿因儿时淘气把雨水溅到别人身上感觉很好玩,而容祖儿的母亲则适时对她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教育容祖儿做一个文明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种素养的养成得益于她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第三讲,原黑豹乐队主唱秦勇在发现儿子大珍珠得了“重度感同失调”后,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演唱事业,在家带儿子。他说:“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就用爱改变他将来的样子”。一个系鞋带这么小小的动作,大珍珠都要重复几千次;学骑自行车,一般孩子不过是半晌、一两天的时间,而大珍珠要学上一年。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多大的爱心和耐心啊!
第四讲,藏族武艺班老师主讲。张老师是辽宁沈阳人,一手创办了北京盛基艺术学校。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作为志愿者7次进入藏区,从四川等地接来81名藏族孤儿,在北京接受职业教育。这些孩子在武艺班里不仅学到一技之长,而且学会了坚强面对失去亲人的痛,学会在风雨中坚强而行。
在2014《开学第一课》中,家长与孩子一起成为课堂的主角。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孝顺长辈、文明待人、热爱生命、坚强勇敢。
2014年的《开学第一课》由家长陪着孩子看,效果更好。但正值中秋,许多家长走亲串友或者与朋友聚会,忙于应酬,没时间陪孩子。而这个学习的任务落在学校身上。于是,我们学校在9月2日上午9点,学生在各自班级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学生为片中人物讲述的故事所感动。
请看友与她儿子的对话——
小黄问:“妈,童话大王郑渊洁写作的时候最怕什么打断他的思路?”
“噢,他只用钢笔写。”
“钢笔没有水了。”
“是,有一次,他的钢笔三天都没有断水,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是他爸爸每天晚上给他钢笔打水。”
“他爸爸对他真好。”
“是,不像我爸天天在外打扑克,看不到人影。我长大了,除了工作,我哪也不去,陪我儿,我儿问我什么我就答什么。”
友发出感慨:“唉,看来,光有爱不够,还得有陪伴。”
这是一个孩子观看《开学第一课》后,说出的心里话。想象着他天真活泼,又及认真的表情和“我长大了,除了工作,我哪也不去,陪我儿,我儿问我什么我就答什么”这句话让我感动,难道你不感动吗?这不仅是一句话,更是一个孩子的心声,也是这孩子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最深感受。他虽然没说以后让爸爸多陪陪自己,而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长大后,除了工作,哪儿也不去,在家陪孩子,教育孩子。我想,这就是央视策划并开播《开学第一课》的目的,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优良种子——将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多给孩子爱。
其实,说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位父母都会觉得冤枉。但真的能天天陪在孩子身边,懂得如何给孩子爱,能把握好分寸,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家都会为自己开脱:工作忙,生意走不开,要出差,要应酬,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要出外打拼……这些都是该做的,也是大人们一直在做的事,哪怕身心俱疲也还坚持做着。转眼几年、十几年后,事业成功了,家里生活改善了,孩子也长大了。孩子看你如陌生人一般,或者与父母,特别是父亲不怎么交流。你给他买再多东西,他仍是与你有隔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困难,轻者争吵或者我行我素,重则离家出走。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总与自己的意见背道而驰。归根结底还是沟通问题。如果家长能像秦勇那样经常陪陪孩子,不是让你辞职不工作而专职陪伴孩子,而是在工作之余,每天下班回家与孩子作几分钟、十几分钟的交流,孩子就不会对你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尤其是常年在外工作,与孩子一年才见一次面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更是困难重重,重要原因是没有陪伴,少了沟通,尽管物质丰富,替代不了心与心的亲近。因此,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摸清孩子心理趋向就会少了许多沟通上的困扰和烦心。
在每个人生命的最初,父母都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教育的起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满口脏话的父母教不出懂礼貌的文明孩子,不孝顺的父母也教不出疼爱爹娘的孩子,一个颓废、懒惰、爱打牌的父亲更教不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孩子。所以,要想你的孩子将来怎么样,那么父母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作出表率,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教会孩子正确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让孩子懂得“孝、礼、爱、强”的含义,并付之于行动。
愿每一位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给孩子上好人生每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