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一知己
——读《一句顶一万句》随记
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已有数部,日前正在热播的《手机》更是家喻户晓。从他的第一篇小说《塔铺》开始,我一直在关注他的小说创作,那种充盈在作品内外的幽默与反讽,让我获得了阅读的轻松和愉悦;那些与我的乡亲极其相似的人物让我有一种熟悉的亲切。今天,我想说一说读他近期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几点感受。
一是作品的切入点独特。传统长篇小说基本都是从人物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切入,而刘震云在这篇作品里关注的是普通中国人精神生活,他写的虽然只是河南延津人,但却可以看做是对整个国人的刻画。他笔下的卖豆腐、剃头、杀猪、教书、传教五行八作的各色人等,虽然性格迥异,命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对能和人说上话的渴求——对交流的渴望。他们甚至为了能与人说上一句知心话,而不惜远离家门,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这是过去众多作品从未涉足的。
二是作品描写的角度独特。从杨百顺到牛爱国,时空跨度近七十年,其间的大事小情数不胜数,刘震云只抓住主要人物生活感受和心灵诉求去写,他们往往为了找一个合适的谈话对象,而纠结不已:本来是跟人倾诉,却变成听人诉说;本来想说这件事,说完了却发现说的是另一件事;本来你掏心窝子给他,却发现他转脸当笑话讲给别人听了。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人生得一知己,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对象、合适的心情等等等。
三是作品语言的独特。除了人物话语中随时出现的河南人特有的幽默,作者自己叙述语言也时常带有河南人惯用的煞有介事风格。刘震云说他是很不善幽默的,这并不是谦虚,作为同在河南农村长大的我,对此深有体会:家乡农民那种指东说西、自嘲与反讽、娴熟运用谐音双关等说话技巧,确实非同一般。初读者可能有那么一点不大适应,但很快你就会被那些表面诙谐、蕴含智慧的对话所吸引,你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人物上路,关注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命运。
有关这篇小说的话题,可说的很多很多,新浪网甚至专门为它开了个官方网站,专家学者与贩夫走卒都可以在上面热捧或辣评,但我觉得最好还是先完整阅读原著再说,也许你会与我有同感,也许你并不以为然,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