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估算
前段时间处理这样一道题:如图

本题和生活尝试联系紧密,让孩子弄明白发票和题意后,孩子自己填写数据,等孩子填写完毕,对完答案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老师,我填的合计的金额和大家不一样,但是我算的又不错呀,您帮我看看,是我错还是大家错?我一看她合计的得数是:692.18元,看后我明白,她把玻璃钉的总价:4.97元的4写在百位上,当然整个都错了,但我没有指出,只是说:你估算一下玻璃钉的总价是多少?
她看了一下说:大约5元,
“玻璃呢?”
“大约160元。”
“铁丝呢?
“大约140元?
“三种合起来又是多少元?
“300多元。“
“那你的答案600多元是错还是对?”
她不好意思的笑了。是呀,知道自己错,才能找到错误的原因,她很快知道自己真正的错因,也知道了发票的正确填法,但她的收获应该是体验了估算的重要性!
可是我却又陷入思考:为什么孩子不运用估算来判断是自己的答案是否对错?
还有前几天学习画角,要求用量角器画45的角,孩子却画了135度的角,如果孩子养成估算的习惯,画好以后再估算一下角的大小,也不至于出现画反的情况,因为钝角和锐角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来的。
看起来这需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数感,这样解题过程中,孩子根据题意而预设合理的答案,并根据此拒绝不合理的答案。
所以这些天我把孩子出错的题,写在黑板上,让孩子根据情况猜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种类的数,答案大概是多少?可能的数值范围是什么?这样孩子就可能减少自己错题的出现。
比如今天让计算90乘0.52,有的同学得数是468,谁能判断一下:这个得数对错?
一个孩子马上说:90乘0.52大约就是90的一半,的数就应该是40多,也不应该是几百多,另一个孩子也说90与一个小于1的数相乘,积一定小于90,所以468是错的。那个出错的孩子连连点头还说:我怎么没有想到用这种方法算呢?
是呀,好多时候孩子就把估算作为为硬件要求,为估算而估算,感觉没有什么用,现在知道估算可以很快判断一些题的得数对错,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好在孩子能领略此中一点。
但愿孩子以后能养成估算的习惯,不要把估算作为考试才去估算!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接受估算,遇到能估算的题应该多要求一句:试着估算一下,看谁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