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被请出教室的学生
被请出教室的学生,往往是犯了过错。一个人,两个人,甚至五六个人,站在教室门口。这时候,教室门往往是关闭的,里面正在上课。
按道理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学生,既然选择犯错,就要接受被处罚。作为老师,既然制定规则,就要坚决贯彻,坚决执行。学生被请出教室,肯定是有错在先,罪有应得,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这样想吗?
那天,我在教学楼下,见紧闭的教室门外,几个学生围成一堆,谈天说地,旁若无人。
我走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理直气壮:“风太大,垃圾太多,扫成堆就被吹跑了,所以回班完了,老师不让我们上课。”
任课老师打开门,很有情绪地说:“总是迟到,我已经开始上课他们才回教室,进门也不打招呼,旁若无人,还大声喧哗,搅得我无法上课!”
我该怎么办呢?
学校曾三令五申,上课期间不能驱赶学生出班,不让学生听课。如果执行学校规定,命令老师把学生领回班,作为校长这样做似乎也不错。但是,老师的感受呢?让老师丢面子,必然让老师不开心,让老师在不开心中好好工作,这实在是勉强教师。更关键的是,管理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学生对老师的权威认同。管理教育学生的不是校长,而是教师,校长不留情面地纠正教师在教育中的不当行为,理论上是正确的,其结果是纵容学生不尊重教师,不服从命令,接下来,教师如何管理学生?
我想听之任之,走开了事,但也觉得不妥。不说学生站在门外影响不好,就是学生没有受到教育,白白浪费时间也不合适。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协助。老师们忙教学,作为校长我何不帮老师教育一下这些学生。
我做了两件事:首先联系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还是要依靠班主任。然后把学生们带到会议室,我想先和这些学生沟通沟通。
说实在话,对这个班,我一直是不放心的。尽管班主任也很负责,但她对学生比较宽容,板不起脸,学生思想活跃,纪律散漫,打扫卫生几乎天天都不积极,本身下来就完,而且干着玩着,所以常常耽误课。但班主任有自己的管理理念,而且也不希望我干涉,我也承诺允许百花齐放。只要结果是正确的,如何走路,还是要尊重教师的选择。(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她们班工作还是很有起色的。)
和学生沟通,我习惯先默默地看一会儿。等待学生心静下来,先自我反思。我认为,和学生沟通很讲究火候,是趁热打铁,还是凉一凉再处理,完全取决于学生态度。说了不听,等于没说;听了没想,等于没听;想了不认同,等于一切徒劳。所以,我在等待学生的安静,默默注视着学生,等着学生停止辩解,一个个低下头。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问我比较熟悉的那个学生。
“风太大,垃圾太多,扫成堆就被吹跑了,所以回班完了,老师不让我们上课。”他说。
“你说呢?”我接着问。
“风太大,垃圾太多,扫成堆就被吹跑了,所以回班完了,老师不让我们上课。”又有人说。
我一直问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学生。我又停顿了几分钟,然后很认真地说:“这么说是你们老师错了?你们为班集体争光,他不问青红皂白不让你们上课!”
“不怪老师,是我们没有礼貌。”有学生见风使舵说。
“你们也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有过错的?”我故意将了一军。
“没按时打扫卫生,进班没喊报告!”其他人随声附和。
“认识倒是挺到位!”我首先肯定,然后说:“你们是不是第一个下来打扫卫生的班级?你们大风天扫垃圾的方法能不能改进?上课迟到影响不影响大家上课?”
“校长,我们错了!”
“错了该怎么办?”
正说着,班主任赶到,我简单介绍了情况,肯定了学生们的态度,希望班主任能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无论什么原因,都要按时打扫卫生,不能耽误上课。
面对被请出教室的学生,我需要进一步反思:
1、对事不对人,下一次,我必须在老师会上强调: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要上课期间把学生赶出教室。学生作业没完成,不能不听课到外边补作业;学生上课捣乱,多反思自己的授课能力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可站在教室后边听,可下课后再处理,就是不能简单粗暴,赶出去了事。
2、学生需要接受劳动教育。学生不会打扫卫生,是很普遍的现象。标准不明确,分工不具体,方法不科学,劳动效率低,明明只有几片纸,下来一群人,用笤帚划拉过来,划拉过去,就是不拿垃圾斗。还有时候,明明正下雨,却冒雨在扫地,让你哭笑不得。
3、班主任培训必须及时到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关键,用对一个人,带出一个“品牌班”,用错一个人,毁掉一群学生。对于年轻班主任,既要放手用,又要跟进指导。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问题,因为问题越解决越多。管理者就是建立秩序,经营秩序,维护秩序。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工作有规范,落实有保证的时候,秩序形成,管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