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孩子一般到了3岁就要上幼儿园了。对于上幼儿园,孩子们可能会十分兴奋,也可能会有畏惧心理。孩子的性格不同,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情绪来,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顺利的进入幼儿园,让孩子迈出学习生活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让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准备。
首先,我们要在孩子入园前,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我们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一旦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离开了过度依赖的家庭环境,孩子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觉得不安全。我家儿子小时候上幼儿园时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我们家离幼儿园比较近,我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玩,让孩子了解那里的环境,本想孩子的入园应该不会有问题,谁知当我欣喜的告诉孩子,再过一个月就要送他上幼儿园时,孩子却一脸的不高兴,和孩子耐心的交流后才知道,是孩子有点害怕,害怕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不好,害怕离开妈妈。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终于明白孩子的恐惧心理是我对孩子的要求太多而造成的。上学之前,我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和小朋友好好玩,要遵守纪律……”,孩子觉得上幼儿园就要都听别人的,自己就会失去自由。反思之后,我和孩子做了一次谈话,并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我猛然醒悟,我和儿子在“各想各的事”,孩子关注的不是到幼儿园要表现多好,而是自己从今天是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了,想知道有关幼儿园的一些知识,他对幼儿园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幻想,至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是孩子关心的话题。我呢,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做一个乖孩子,让老师喜欢。我站在约束的角度上去教育孩子,难怪孩子认为上幼儿园就没有自由了!
我真后悔,为什么不在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给他祝贺?为什么不问问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他在想什么? 如果这样,我们一定会皆大欢喜!
……
我想: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带孩子去参观幼儿园的环境,并用积极的语言介绍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亲切和生活的快乐,不要拿老师或幼儿园作为做规矩的“杀手锏”,让孩子感觉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失去自由”的事情。这样,孩子才会在心理上接受幼儿园的生活,才会高高兴兴的迈出这集体生活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要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并注意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怕孩子受了委屈,有些孩子在家吃饭要撵着喂,睡觉要陪着,很多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都包办代替了,这样孩子进入幼儿园就会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环境,也是孩子自理生活的起步,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要在孩子入园之前注意孩子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的调整。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先学习独立吃饭,耐心的教给孩子吃饭的方法,演示、示范给孩子看,在午休和晚上睡觉时间上对孩子做一下调整,并试着让孩子单独睡觉,让孩子慢慢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能够较快的适应,也有助于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再次,我们要注意孩子集体意识的形成。独生子女,往往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或者出现一些自私的现象,对孩子来说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同伴交往意识,就会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苦恼,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在孩子入园之前,我们不妨带着孩子经常去串串门,找其他的小朋友去玩,让孩子接触一下新的环境、新的同伴,同时我们要细致的观察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的表现,耐心的和孩子交流心中的感受,让孩子说说自己的体验,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说让孩子讲讲和小朋友玩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认识了什么新朋友等等。这样让孩子逐步的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对集体生活不再望而生畏。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强势,可以在孩子玩耍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在和同伴玩耍时,注意不要太强势,要照顾和自己一起玩的小朋友,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让孩子能够自觉的控制一下自己,克服自私,避免霸道,这样更利于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要多和幼儿园老师交流,向老师介绍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对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习惯反应,我们要尽可能地向幼儿园的要求靠拢,不要心疼孩子而要求老师给予特殊照顾。我们还要积极的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以此来增进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在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上保持与幼儿园步调一致,这样在双方的合作之下,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更开心快乐的成长。
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的走进幼儿园,走进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集体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