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别人是怎么做的!”
“别人今天穿了什么。”
“别人的孩子去了哪里上学了!”……
这些话在平时的生活中会经常听到,透露出的信息背后说明这是一个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多的指责或是被别人过多地“支招”的人,“墙上草随风倒”,他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准主意,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
一些家长假期打算让孩子外出旅游,却因听了不同人的意见,在选择旅游景点的意见上出现问题而懊恼;一些本想给孩子报名参加补习班,却因孩子没兴趣感到无奈;假期过半,许多家长又为孩子的功课完成情况、新课程预习计划而犯愁……孩子厌烦父母的唠叨,家长为孩子的不听劝说而苦恼。
小兔子钓鱼,头两天都空手而归,到了第三天正在河边儿蹲着,水里忽然跃出一条大鱼朝它吼道:“你如果再用胡萝卜当诱饵,我跺死你!”家长给予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这就是缺乏沟通的典型表现,孩子也许并不是故意与家长作对,这只是孩子要求独立的呼声,因为在孩子心里,不被家长尊重、不受家长重视的委屈淹没了父母的呵护与关心。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我主管的科室,还有我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热爱,在学校通过给学生搞讲座,出外通过给家长和老师搞讲座的机会,接触到了为数不少的家长。我发现相当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几乎是空白,他们只能够“重蹈旧辙”,即便是效果不大或者根本就没有效果,他们也会继续那样做下去。另外一方面还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寻找一个自己认为的标杆儿让孩子去努力,至于说这个标杆儿是不是合理就不知道了。而孩子通过努力达到了一定的目标了,他们还是会找到自己孩子不如其他孩子的地方,让孩子承受压力的同时也没有成就感,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回家,走到门口听到对门孩子练琴的声音,那美妙的声音让爸爸陶醉,回头看了一眼女儿,女儿马上说:别看我,你要是觉得她好,你就把她带回来做你的女儿吧!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多人都在走的老路子,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为了“其他人”。
当然我并不是绝对反对“老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怎么也应该融入一些新的东西,达到“新弹”的效果呀。如果总是讲别人多次讲过的道理,一味说别人多次说过的事例,毫无独特之处地“走老路”,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就像是周宏的赏识教育,很多家长听了,如获至宝,拿来一味的赏识孩子。周宏的女儿周婷婷是一个聋哑孩子,自信心等都是很脆弱的,必须要不断赏识,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够拿一种教育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孩子,正常孩子结果家长的“赏识”变得蛮横不讲理,蹬鼻子上脸。
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美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鲜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还用鲜花比喻美女的人是蠢才。”这里,他虽然批评的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因袭、雷同现象,但是借论于家教,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那么要治疗这种“陈旧病”,独辟蹊径是为上策之法。所谓“独辟蹊径”,也就是不跟着别人的屁股后瞎转,成为别人的义务“传声筒”,而是要针对自己的孩子挖掘稀缺的素材、开拓出独特的主题,创造出独特的形式,让自己的教育之路处处闪烁着独立思维的火花。
也许家长会说:我文化程度不高,没办法辅导孩子;我工作很忙,顾不上辅导孩子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为自己教育孩子方面出现问题寻找借口。我们完全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好现实材料和条件:
1、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自己不好好学习而让孩子好好学习,你以为效果会好?乘此机会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最好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有一种当爸爸妈妈老师的感觉,获取责任感。但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倒不是学习方面的,是很多父母根本就拉不下面子。
2、工作繁忙,顾不上照顾孩子。我们可以趁机锻炼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适当赋予孩子照顾好爸爸或妈妈的“重任”,让他们有一种重要的家庭成员的感觉,让孩子获取充分的尊重。
可是现实中许多父母和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这些观念难以接受。包括我在教育孩子中也会犯错误。女儿四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值班,经常好几天不回家,每次回去我都感觉女儿特别的不听话,老婆也说:你不在家的时候,妞妞很听话,你一回来妞妞就不听话了,于是我认为孩子是故意惹恼我,冲动之下揍了她一巴掌。
后来当我看到女儿的作文《我的“远亲老爸”》的时候,才猛然醒悟,孩子不是不听话,是想和我亲昵,想要给我表达的是“和善”,但是我没有看懂,枉费了孩子一片心意。现在女儿处于青春期,出现了逆反心理,但是由于我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做了充分的准备迎接这个时刻,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波澜。孩子的心态越来越好,成绩也就越来越进步。我想作为家长都不必太焦虑,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确对待,千万不要给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贴“不听话、不可思议、不识好歹等等”的标签。
感觉有时候自己也会受到过多的诱惑,也会不自觉地“随大流”,局限在小小的框架之中,但是我清楚每一个人的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多时候等明白了,事情往往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能使时光倒流,没有人能改变过去。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现在和将来。
“目标颤抖”告诉我们,太关注结果往往没有好结果,人生好比棋盘上的博弈:胜负、荣辱、喜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生或亮或暗的色彩的折射。
俗话说:“和高手下棋,水平越来越高,和臭棋篓子下棋,水平越来越臭”。如果支招的人支的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臭招,当然可以不照他的去做,但你会想这样可能会得罪他;如果支的是一个好招,问题更大:照他的做了,你下棋还是他下棋?你赢还是他赢?最后输了还是算你的。总之,有多嘴的人在,棋会下得一塌糊涂,输赢都不舒服。
更要命的是已经习惯了在有很多人支招的环境中下棋,突然有一天那些人都不见了,需要独自一个人面对对手会怎样?结果就是每一步棋都犹豫不决,走完一步棋之后都会有“如果别人看到我这样走,是不是会说我走错了呢?”把别人装进了自己的心里,使别人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使别人成了自己的行为的评判者,很多的时候,甚至是最高的评判者,迁移到教育孩子方面,很容易就把孩子教育成其他人了。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于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完全不顾及别人的看法不行,但过分地顾及他人的看法就更有问题。改变的办法是,把心里的那个“别人”分拣出来,分割后抛弃,把“自己”和心里的“别人”彻底分开,做最好的自己,勇敢地承受人生的失败、羞辱和悲伤,以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享受胜利、荣誉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