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我读给教师的

发布时间: 2018-06-20 10:38:03 作者: rapoo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首篇。

联系到我们的教学经历,我深有感触。对于有几年或十几年乃至二三十年教龄的教师来说,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任何一个年级,任何一个班级,总存在这样的一部分学生:无论老师对于他们怎样的“照顾”,座位在最前面,作业面批面改,课下细心辅导,然而,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意。总是连个及格分都难以达到,令老师们苦恼不已。尤其是考试前,考试后,教师对于这样的个别学生,议论最多,烦恼最多。常常幻想,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学生,我们的教学路上,该是多么轻松、顺畅。但事实终归事实,这只是一种幻想。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幻想而改变。所以,我们只有承认差异,平稳心态。

是啊,正像苏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他自己,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不可能也没有两个完全智力水平一样的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为,做的最恰当的比喻。一个7岁孩子做提水这样的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能提20桶,然而有的孩子只能提5桶,如果强迫提到20桶,一定会累坏的。体力劳动是这样,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是不同的。同理,脑力劳动对于不同的儿童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有的人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只是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是智慧的选择。

苏给我们介绍了这样的数学课: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了好几个组。

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除了大纲规定的题目,教师挑出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不只是他们不能独立的解答出来的习题,需要教师给予少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 ,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对复杂的习题则又是解答不出。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捷达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的少三分之二。但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颈部哪怕一丁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止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这样的分组,这样的教育,是真正具体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值得我们效仿、学习。只是,教师的备课要更具体化。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着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