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松龄的成长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这位老先生总是将想象中的灵异事件和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沉浸其中,甚至于不能自拔。我们的初一语文课本中就学习了他其中的一篇——《山市》,让我对这种蜃景耳目一新,仿佛身临其境般。
这位老先生就是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的蒲松龄。
二、研究方法
(1)【百度】搜索,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课本参考,翻阅并阅读关于蒲松龄的文章和作品。
(3)通过电影和电视剧更深一步地了解蒲松龄笔下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三、研究内容
(1)人物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2)名字寓意
蒲松龄,单从字面上看就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经查询如下: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盘—松龄。中国古代认为松树和仙鹤是长寿的象征,民间有松鹤延年之说,蒲松龄的名字是其长辈所起,含有望其如松柏一样长寿、得享遐龄之意。
(3)外貌特征
乍听其名,我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位历经沧桑、直率耿直的清瘦老者。虽然他的相貌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恍如已将他的形象深深地定格在脑海里了。
(4)著作《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古人一般用自己的书房名字给自己的著作命名,“志异”是记录奇怪的事,这是一本关神怪的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借神怪故事抨击当时封建统治的经典名著。他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物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令人赞不绝口。这部著作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不仅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更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5)主要作品
俚曲
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穷汉词,丑俊巴
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蓬莱宴俊夜叉,墙头记
戏本
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
其他
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聊斋志异 ,醒世姻缘传,晴云山房诗文集,红椒山房笔记 ,杂说片云诗话,省身录 ,怀刑录 ,日用俗字 ,历字文 ,聊斋词 ,聊斋白话韵文
四、作品影响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五、研究收获感悟
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令我对《聊斋志异》这部著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对这位“聊斋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聊斋志异》的特点在于一个“异”字。它同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怪异故事,无论虫鱼鸟兽,还是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幻,出神入化,令人瞠目结舌。下面我就以《山市》这篇文章学习这位居士的文采。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我们在生活中通过网络或是新闻报道看到一些海市蜃楼的奇观,但是真正见过海市蜃楼这种奇观的却屈指可数。蒲松龄的《山市》便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更为奇妙的景象。
首先是头上耸起一座孤塔,接着变成了“碧瓦飞甍”的宫殿,再者又变成了“连亘六七里的”城郭。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紧接着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最后“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真可谓是虚中见实,令人余味无穷。
蒲松龄先生不仅文笔厚重,而且思路新奇,富有超凡的想象力,笔下的景致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努力别具一格、构思新颖,并要多发挥想象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水灵起来,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