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随笔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6-26 12:03:38 作者: rapoo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随笔

两个课时顺利地完成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学习,干脆利索,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这种感觉真好。

第一课时一上来就处理生字词语,有了之前的预习,这个过程变得简单起来,先让孩子们把各自划的词语读了一遍,发现个别生字组成的词语划的不够统一,比如“葛振林”的“葛”是生字,有的同学划的是“葛振林”而有的同学则组了“姓葛”一词,让这样的情况,往往需要统一一下,于是全班统一组“姓葛”。像这样的生字还有几个,也都一一做了统一。再读的时候,声音就整齐多了。然后给孩子两三分钟时间在课桌上书空写词语,笔画较多的可以多些几遍,接下来课本一合开始书空听写。并非听写所有的词语,我选了大约十个词,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引导孩子们在学习生字词语这个环节注意力尽可能集中。这次处理生字词语所用的时间被控制在了10分钟之内,为下一步学习课文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

为了让孩子们迅速理清课文的脉络,我先安排他们看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这道题是围绕课文主要内容设计的一个填空题:“接受任务 —( )—( )—( )— 跳下悬崖”。进入课文学习环节后,我先让他们找到记述“接受任务”的段落(第1自然段),再找出“跳下悬崖”的段落(第69自然段),这样就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给区分出来了,然后再把中间的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用一个四字词组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具体实施的步骤是:首先朗读第一自然段,简要说说六班的五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的任务,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案就在课文当中,之所以用问题的方式呈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读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尝试概括段意,在说出段意的基础上,把它提炼成四字词语,我建议他们这个四字词语尽量从本段课文里产生,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学生不自己动脑筋思考,直接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搬出来,他们最终给出的答案是“引敌上山”。《教材全解》上的答案是“诱敌上山”,虽然这个答案更精准,但我坚持采用孩子们“原创”的那个,理由很简单,这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晶。接下来围绕这段课文中对五个人物动作、表情的描写,让他们做了简单的讨论,孩子们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整段课文前后一共读了三遍,朗读的总体效果一般。这可能是大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不深所致,对这种情况我一时还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进行到这里,我特意看了一下时间,离下课还有10分钟。

第三自然段的四字词语提炼进行得特别顺利,孩子们一下子就从课文最后一句中找到了“引上绝路”一词。我只在这里稍稍做了引申,把“五壮士可不可以不这么做,他们为什么最终决定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这是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让孩子们对五壮士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刚好结束。剩下的两部分内容,我有把握用一个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一开始,先安排读上节课学过的课文前三段,第一段效果非常好,第二段次之,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就有些松松垮垮的感觉了。毕竟已经是上午的第四节课了,孩子们累了。可我还是把自己的感觉毫无保留地对他们直言相告,我希望他们能了解我的感受:“听大家读第一段是一种享受,读到第二段时觉得还行,等到了第三段我有一种遭罪感”,孩子们听罢笑得前仰后合。等我要他们读下面的课文时,效果好多了。

第四、五两个自然段是连在一起读的,我发现孩子们对人物语言很有感觉,读得激情豪迈,很符合人物性格和课文情景,因此在点评时特意夸奖了一番。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夸奖确实比盲目吹捧来得有效,整节课里凡是人物语言他们都读得像模像样,特别是最后一段五壮士英勇跳崖时高呼的两句口号,真真让他们读出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味道。读的到位了,理解上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痛击敌人”部分着重让孩子们体会了子弹打光后五壮士用石头对付敌人的情景,还穿插介绍了关于最后那颗手榴弹课文描述的跟电影中的区别,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刘昶也在一边不停地为我补充影片中的某些细节,还有几个孩子拿出了《社会》课本,其中也有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图片和文字,看来他们是越来越会学习了。

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要求背诵的文段。先组织齐读了一遍,然后安排自由读三遍,最后又齐读一遍,前后共读了五遍,大部分孩子已经达到了熟读的水平,课下再稍稍花点时间就能背诵下来。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简单对做了小结便转入了课后思考练习的处理,大约用了10分钟的时间。最后那道选做题是要求搜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我告诉孩子们说,这项任务应该在预习阶段就完成的,不过现在做也来得及。结果下午路晗星就把打印出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递到了我的手上。我立即将这些资料展示到了黑板上,相信今后孩子们会愈加重视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称不上完美,现在想来大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嫌,无论是文本挖掘的深度还是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都存在不少漏洞。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做到了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两节课下来,孩子们至少把课文读了四遍以上。大量的时间被用来读书了,我讲的自然就少,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自然就多。这样做至少比老师满堂讲对孩子有益。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