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一节“品德与生活”课的启示(原创)作

发布时间: 2018-06-27 10:36:37 作者: rapoo

一节“品德与生活”课的启示

2014-4-14

今天,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主题是“影子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创景激趣。首先,老师在手电筒为光源的情况下变手影,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学生表演手影后揭题。

影子的探究。1.什么时候有影子?指名交流。总结,有光的情况下就会有影子。2.我的发现:学生做手影——兔子,光源动,影子跟着动;光不动,手动,影子也动。怎样才能把影子盖住?3.观察:阳光下的影子(图片),得出: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4.实验:光源与影子的位置关系。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指名小组展示,得出:影子与光源位置正好相反。5.影子的大小。光源近,影子大;光源远,影子小。

生活中影子的用处。指名交流:1.夏天在树荫下游戏、乘凉;2.日晷;3.皮影戏。

生活中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写作业,手术时的无影灯。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写作业时台灯放哪儿最好?2.观察图画,找错。

听完课,薛主任直言不讳地说:“这节课上成了科学课。应该重新设计这节课,课的内容太多,应该重点抓一两个,并且要上得有趣,还要在活动中学习。”

听了薛主任的话,我感觉在理。是的,经常会有这种情况,要么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语文课,要么把“品德与生活”上成了科学课。为此,课下我就赶紧找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来读,这一读,收获还挺多的。

我知道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为“三条主线”;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

我知道了“品德与生活”课程,首先,应该突出“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其次,应该突出“活动性”,应该让儿童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习得能力。再次,应该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应该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认知,得到锻炼。最后,应该突出“开放性”。允许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地,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课标之后,再反观这节课,“生活性”有,如什么时候有影子?影子有什么用?写作业时台灯放在哪里好?等。“活动性”有,让学生变手影,“我的发现”。“主体性”有,让学生进行实验,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影子与光源位置的关系。但是,“开放性”欠缺。另外,生活性结合,还可以再挖掘一些;“活动性”趣味性不强,形式单一;“主体性”放得太开,学生无序,引导欠缺。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基础。

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趣味,更加开放,并能生成许许多多新的课程资源!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