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自己开始
——读陈忠联教授的《将成功传给下一代》演讲稿有感
今年春天,陈忠联教授应邀在修武做《将成功传给下一代》的专题讲座,我有幸聆听了陈教授声情并茂的演讲,并深深地被他的教育观点所折服,被他的一个个经典教育案例所吸引和感动。一次聆听,如同一次洗脑。演讲结束后,我就激动地买下了陈教授的这套演讲稿,做为自己的珍藏。假期在家,又拿起这本书,重温这些经典,仍然让人眼前一亮,直刺内心。
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引起了我极大兴趣和共鸣。有个三年级的孩子,他爸爸是广州的一位公务员。在原来学校,他的数学只考了10分,他爸爸找到陈教授说:“我的孩子也不笨,怎么数学才考10分?”陈教授跟他说:“八九岁的孩子数学考10分,绝不是智力问题,一定是和老师闹别扭。”后来,这个孩子就来到陈教授的这个学校读书。读了两个月,上数学课果然什么都不懂,作业也交不了。又过了半个月,有一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举手了,老师十分高兴,因为他从来没有举过手呀!老师马上请他回答问题,结果他站起来,什么也答不出来。下课后,老师把他请到办公室,问他:“你刚才站起来了,为什么不回答问题?”那孩子觉得老师很亲切,就老老实实回答:“我不懂。”“你不懂为什么举手?”孩子说:“我不举手没面子,人家都举手了。”这个老师一听,你要面子这好办,就对孩子说:“你下次懂就举左手,不懂就举右手,举右手我就不叫你了。”这个孩子的眼睛马上一亮,感觉到这个老师从心里喜欢他,很给他面子,他找到了感觉,两个月以后成绩就上去了,后来还加入了学校的奥林匹克数学班,还获了奖。
这个故事听来真有点离奇,但是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师态度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可以反过来问问自己:面对“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又会选择什么的态度,又会怎么做呢?记得前两天我带着孩子去新华书店看书,正好碰上朋友在哪里值班,她已经上三年级的女儿也在书店玩,看着这个孩子拿着一袋瓜子在书店和一个哥哥嬉戏(这个孩子的妈妈也在值班),我就笑着问她:“昕昕,这么多好书,你怎么不看呀!”听我这么一问,妈妈就先生气了:“整天和我一起钻在书堆里,叫她看书都不看,真拿她没办法!”我笑着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估计是书太多了,不知道读什么好。”也许是因为我在的缘故吧,朋友一直催着女儿去读书,女儿却迟迟不动,好不容易找了本书,还有附加条件“买好东西”。看着朋友和她的女儿,我就在想:是女儿不爱书呢?还是妈妈不爱书呢?妈妈越是要求孩子说“读书吧,读书吧”,好像书就离女儿越远,如果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读书吧”,女儿又会是什么反应呢?
其实面对孩子们不尽人意的一面,生硬的拉扯和纠正,只会拉大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学着改变自己,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所转机。还记得在我刚接一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杨渝帆的小男孩,特别爱动,家长就怀疑他有多动症,上课不是爬到桌子上,就是在凳子上扭动。别的孩子都拿老师的话当圣旨,可他却总是很随意,我也想找他的优点,可却很难找到,但我越批评他,他越是做不好。最后请来家长帮忙纠正,家长当然也和老师一条战线,批评教育一番,因此效果也没好多少,数学成绩总是班里倒数。后来我开始反思自己,发现我越是想指正孩子们的错误,孩子们离我就越远,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多鼓励,少批评。上课我组织学生们开展“小组红旗争夺赛”,哪个学生表现好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可以给他们小组赢得一面小红旗。别看这只是一面小红旗,可它在孩子们的眼中意义非凡。我的这个政策一出台,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极大地反应,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杨渝帆,上课坐姿端正了,听讲认真了,回答问题积极了,我趁机对他是大加赞赏:“第一个做好的是杨渝帆,为他们组加一面小红旗”“杨渝帆回答的声音多洪亮,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在我的鼓励下,孩子在一点点地远离坏习惯,看着孩子的变化,我心里也有了些许的安慰。
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我再次地感受到教育的神奇和自己责任的重大。其实,面对每一个教育难题,只要我们多一些理智,换一种思维方式,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正如陈教授所言:你搞不定孩子,你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你改变了,孩子就改变了。改变孩子,就让我们从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