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从《简爱》中看教育
韩素静
也许是职业敏感,无论看什么书,都要带着职业的目光去阅读,去审视。即使阅读《简爱》,也看出了一些教育的端倪。
主人公简爱童年时的遭遇,让我有了一个强烈的意识:教师一定要有生命意识。不管这个生命是健全还是残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聪慧还是愚钝,是美丽还是丑陋……他,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对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教师一定要善待和尊重。
当简被以恩人自居实则冷酷无情的舅妈视为眼中钉时,这个10岁的女孩便被送到劳渥德学校——一家孤儿院。尽管那里生活艰苦,教规严厉,简却感觉到了快乐,因为她过上了不被欺辱的生活,还结交到一个有思想的朋友——海伦彭斯,这一切都让简异常兴奋,她觉得一定要努力,博得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可就在这时,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劳渥德学校总管的出现,把简打进一个黑暗的地狱。那天,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在全校师生面前把简放到“耻辱凳”上,然后说了下面这段话:“你们都得小心提防着她,你们都得避免学她的样子,必要的话,还要避免和她在一起,不许她参加你们的游戏,不许她和你们说话……这个小姑娘是个——撒谎者。”
在现实教育生活汇总,我们也许不会这样露骨地羞辱学生,但是类似的羞辱呢?类似的冷酷呢?难道你敢说没有?以往,我们都是站在教师的地位上说,“这是为你好,提醒你不要犯错误”;“这是为了全体学生好,提醒他们不要跟着学坏”。但殊不知,我们这个时候只是在用爱做幌子,在这个幌子下一点点剥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我们再回头看看简当时的想法吧:“我再也忍受不住心头的悲痛,便脸朝下扑倒在地上……我想做个好孩子,我想在劳渥德做那么多事,想交那么多朋友,去博得别人的尊敬和喜爱。我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今,我又被打倒了,又受到了践踏,我一心巴望自己死掉……”
这就是被教育对象的心里话。这是教育吗?不,这不是教育,这是野蛮行径,这是对孩子的尊严无情的践踏,这是对一个刚刚燃起热情的灵魂残酷的扼杀。
好在,这里还有谭波尔老师。谭波尔老师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把简邀请到办公室,拿出最好的食物款待她,并通过其他途径,给简做了澄清。从此,简开始努力,她觉得她要对得起谭波尔老师。“我辛勤地干着,我获得的成功和我的努力成正比,几个星期,我就升了一班,不到两个月,我就被允许开始学法语和图画……”
看完这个细节,不由再次感慨:一个细节,可以扼杀一个人;一个细节,也可以拯救一个人。这,就是教师的作用;这,就是教师的价值;这,就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从《简爱》中,我还看出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海伦彭斯是简在这里交到的一个朋友,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孩子,其他老师上课时,她满脑子都是恍惚的想法,只能看到老师的嘴唇在动。可是,当谭波尔老师讲课时,她的思想一点也不恍惚。她这样解释精力集中的原因:“谭波尔小姐总有比我的思想更新的内容要讲,她的语言叫我喜欢,她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我希望得到的。”
一个合适的内容,一种独特的思想,往往就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学生,让她想走神也走神不得。看到这里,我再次反思:当孩子不喜欢我们的课堂时,当孩子在课堂上走神时,教师是否这样考虑: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从《简爱》中,我还读到了鼓励和信任的力量。
海伦彭斯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她这样评价谭波尔老师:“她看出我的缺点,只是和善地向我指出。要是我做了什么值得称赞的事,她就大加赞扬……我最珍视的就是她的称赞。”也许,海伦之所以读那么多书,有那么深刻的思想,是和谭波尔老师的称赞和鼓励分不开的。当简当众受辱后,她理所当然认为人人都把她当做一个坏孩子,因而她沮丧至极,此时,谭波尔老师对她这样说:“孩子,你自己能证明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就认为你是个怎样的孩子。”
谭波尔老师的话不多,但是,她的这一句话包含着鼓励和信任的力量,这力量,相信能支撑一个孩子渡过所有的灾难。
从《简爱》中,我还看到英国教育的人性化。尽管没有过多的描述,尽管有着阶级的区别,尽管有一百多年的变化,但,我还是从文中寻找到了英国的教育诉求——那里的教育追求的是人性的完善。接受过教育的人,谈吐彬彬有礼,温顺而和蔼,宽容而仁慈,不自卑不自傲,有内在的力量,有绅士的风度……不由感慨,这才是教育,这才是塑造人的性格和灵魂的教育。当教育只剩下分数时,那是在打着教育的旗号做反教育的事情。
读着小说《简爱》,却有了这样一番感慨,也许,这是非教育人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