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四书》经典随谈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7-02 11:05:20 作者: rapoo

读《四书》经典随谈

——仁元爸爸

在读书中,享受乐趣,陶冶情操,我便利用业余时间浏览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几部经典部分章句。当然,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门面”,也不在于长“学问”,而是要明事理,学做人,思做事,受教育。

在读经典中学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诫人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段话意思是: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心正是首要条件,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敬畏的心,感恩的心,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要注重修身,要洁身自好。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指的是人的“心”、“身”修炼问题,但实质上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所谓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

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有这样一个口头禅:如果一个人“心不正则坏事做尽,身不正则难当重任”,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品德优劣的标准。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圣贤先哲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见解,如古人讲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的实例也充分证明,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失败。因此,做人首先应从修心开始,心正方能身正,才能抵御一切诱惑,做到慎独。做人的道理浩如烟海,做人的方法千姿百态,但我想,只要能够做到诚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诚、宽厚而善良、严谨而负责,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在读经典中思做事。做人与做事是密切联系的,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做人是根本、做事是目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外因只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而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就是他的内因,从根本上决定着他怎样的做事。做事就是力行,而力行靠的是智能。“智”为能之源泉,“能”为行之表现。力行是人类创造发展的源动力,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最大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读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培育思维能力,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用经典中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实践。

读经典中接受教育。做人和做事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和广泛的读经典,终身读经典,做到在读经典中接受教育和熏陶,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为人处事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风化雨那样,不知不觉地在塑造我们的人格,提升做人做事的品位。在经常读经典的同时,还应做到广泛地读经典。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广泛涉猎,加深对经典中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人做事。


陶渊明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经常以此诗警示自己不要虚度光阴,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高,境界得到升华。


经典是最好的书,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取法乎上,读古今经典,愿大家都能在读经典中启“智”升“能”,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品读经典,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规范道德标准,不断提高自身修为。学以致用,我们将会终生受益。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