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后感
虽然工作、家庭琐事的繁忙已经让我不堪重负,但我依然在繁忙的之余,精心准备了《圆柱的体积》一课,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
课前,按照教材解读及教材安排,我把以下三点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正确计算圆柱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把“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倒过程,我特意安排孩子们带了便于切割的圆柱体,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让孩子们通过切一切、拼一拼等活动,去感知、探索、想象、发现和概括出探究成果,亲身体验探究的快乐!
探究成果:
(1)沿着( )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 ),( )变了,( )没有变。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就是( )。
(3)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探究成果作为要探讨的内容,每个小组发一张,四人小组合作,一号负责指挥、总结;二号、三号操作;四号负责汇报、交流。)
而且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本节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如:① 、猜测的方法 。课前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不仅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②、转化的方法。转化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新转旧” 、“以旧推新”,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但也许正如人们所总结的那样“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课讲完后,虽然孩子们学习的效果很好,各个教学目标均已达到,但遗憾的是:1、在操作的过程中,个别小组因为带的圆柱体太高,切的时候斜了,导致拼成的立体图形和长方体有一定的误差;2、不知是孩子大了,有些害羞,还是听课的老师太多,孩子们有些胆怯,亦或是我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以往相比有些欠缺。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激起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
总之,前路漫漫,同志仍需继续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