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有幸请来王依欣的爸爸,他要为同学们上一节书法课,大家欢迎!”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王振军开始了他的书法教学。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小”孩子,纵然都是和他姑娘一样大的孩子,也纵然有一部分孩子他也很熟悉,但还是难免有一点儿紧张。
他先给我们大家讲了正确的握笔姿势,从指尖到手腕,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讲到了。——可孩子们还是小,一边做一边非要具体指点。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关注。平时,在讲握笔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讲的,并一一做了示范和纠正,可效果呢?很一般。孩子们的热情很高,“王老师”在班里巡视了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分钟。
然后,他向同学们讲正确的坐姿:1、头正;2、身直;3、臂开;4、足安。并且一一做了详细地说明。孩子们在他的解释中一个一个像小松树一样坐得端端正正的。
随后,他又向同学们讲了一些运笔规则和点画形态。如:“有轻有重”,就是要求起笔、收笔应稍微重一些,行笔过程要稍轻;转折停顿处要稍重。“有快有慢”就是在写一个字时,起笔收笔应慢些,行笔要轻快,转折停顿处要慢,直行笔画要快。“力送画端”要求更多:1、执笔要结实,笔不能在手中边写字边左摇右晃;2、手掌和手腕的侧面与桌面接触要轻;3、要“下笔有数”,不要心急,更不要任笔乱划。在这一点上,学生就明显听不懂了。开始有了一些窃窃私语。我不得不站起来帮助维持秩序——这就是小孩子的特点,很容易情绪化,并且很“自我”,从不顾及场合和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以后要重点培养的一个问题。
最后,他以李白的《静夜思》为练习,一个字一个字教给孩子们书写,并且重点讲解字中最应该注意的笔画,讲的很详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子正好盖住了所写的字,让下面的学生们看不到了(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最难的一点,平时写字不仅要写好,而且要让孩子们看到每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黑板是最不好使的工具了)。孩子们认真地写,当然也有心急的,马上把这么简单的一首诗都写了出来,根本就不顾是在学习“书法”。看着孩子们写的比平时好看的多的字,我开始思考:平时的作业很多,要求书写的也多,实在没有时间这么让他“磨”,所以,字写出来就可以了,没有很高的要求。其实,当给孩子们提出高的标准时,他们也是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他们的可塑性和弹性。看来,我以后应该更高标准来要求他们书写了。
当看过孩子们的练习后,“王老师”又对他们做了点评,最后总结出他们的两大弱点。一是写的时候比较仓促,笔画没有到位就收了。二是写的时候没有力度,脑子里没有这个字的结构,只是想把这个字写完,所以,字只有“形”而没有“骨气”。——所有这一切,不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吗?
再看看此时孩子们的姿势,已经忘记了“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又恢复了以前的“躺”、“趴”,歪七八扭的。真的很失望……平时,我也一再强调写字的姿势,可为什么一直保持不下来呢?再看看学生的作业,为什么不能当书法练习一样来写呢?“多!”“太多了!”如果一分钟让孩子写一个字,那他肯定能写好;如果一分钟让孩子写三四十个字,他怎么能有心思、有能力写好呢?
再细想想,其实,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上下大功夫——这可以作为我下一个研究的课题。
谢谢“王老师”,谢谢各位像他这样为了孩子们愿意牺牲自己时间的家长对我教学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