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路上
——读《看见成长的自己》后感
学生需要成长,只有成长,才能超越昨天的自我;教师需要成长,只有成长, 才能拥有持久的激情;家长需要成长,只有成长,才能助推孩子的发展。人人都需要成长!
成长源自思想。有这样一段文字:三个木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人生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总是害怕挑战,注重结果,一旦失败,就会从一个行为(我失败了)转变成一个定义(我是个失败者),从而给自己贴一个外在的标签。他们不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是想方设法挽回自尊心,推卸责任,编织借口。而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时刻拥有动力和激情,他们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不断挖掘潜能,应对挑战;他们敢于面对失败,觉得挫折能催人奋进、朝向卓越;他们不会去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而是时刻注重提升自己,向优秀看齐,向大师学习,博采众长,不断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平时是否也给学生贴一些外在的标签?是否根据学生原有的不同程度提出了梯度较大的要求?事实上,降低标准只会培养出素质低下的学生。著名教育研究家杰明布鲁姆通过四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学到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有适当的学习条件。
成长源自努力。日本京瓷株式会社的创始人稻盛和夫有一条独特的用人之道:不用聪明人。他认为才子们往往厌恶像乌龟那样缓慢地度过一天,而希望像脱兔一样的走捷径。他认为,成功需要的并不是智力超群的人,而是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人。他本人就是一个不怎么聪明的人,考中学两次落榜,考大学也落第,勉强进了一所社区职业大学,但大学毕业时参加就职考试又失败,他只好到陶瓷厂找了一份工作。此工厂濒临倒闭,常常发不出工资,工人们或罢工泄愤,或辞职另谋职业。稻盛和夫却安下心来泡在实验室里,吃住都在那里,夜以继日地在那里做实验,终于创造出世界领先的发明,使濒临倒闭的工厂重新焕发生机。聪明是优点,但聪明且努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平时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聪明,还是孩子的勤奋?我们夸奖孩子时是用聪明机灵、能力超群多呢,还是用刻苦努力、不肯服输多呢?研究表明,赞扬孩子的能力会降低他们的智力水平,这些所谓的聪明人会被优越冲昏头脑,不去学习如何吃苦、如何应对挫折失败,他们认为努力是平庸者的专利。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运用成长式思维的方法称赞孩子,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夸奖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他们通过切身实践、认真学习、坚强毅力和采取正确战略所取得的成就。如:“你的进步表明了你认真复习和准备了这次测试,你反复阅读了材料,列出了提纲,这证明了你的努力真的奏效了。”“你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解决了这道数学题,我很欣赏这种做法。你想出了很多不同思路,最后找到了解题方法。”
成长源自尽力。拥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就是工作尽力、学有所获,就是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就是朝着既定方向付出最大努力。美国黑人威尔玛鲁道夫被誉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女性,殊不知她是个早产儿,从小就是个“病秧子”。四岁那年,她罹患双侧肺炎,还得了猩红热和小儿麻痹症,差点儿因此夭折。自那以后,她的左腿就几乎瘫痪了。医生对她能够再用左腿走路并没抱什么希望。但威尔玛并不服输,八年中,她凭着坚定的信念、超人的毅力积极地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不管多么艰难和困苦,她都咬牙坚持着,因为她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到十二岁的时候,她终于能甩掉拐杖,正常走路了。病愈后威尔玛鲁道夫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开始进行篮球和田径训练,尽管她在第一次正式参加的田径运动会上输掉了全部比赛,但她还是坚持了下去,最终功成名就。作为一个学生,你尽力去学习了吗?你是运用僵固式思维躺在过去的荣誉上睡大觉、或是畏惧困难放任自己,还是运用成长式思维热衷拼搏、全力进取?
你所有的,就是你所要的。只要你选择成长式思维,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注重努力和尽力,就一定看见成长的自己,就一定能走向卓越、绽放光彩!成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