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话
今天去多媒体演播厅听公开课,还未去时就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别人的方法,多做记录,以便自己反思学习。于是就左挑右拣了一支水笔,看着笔杆里还有那么多的黑水,心想:这些水是用不完的,总能够记录的。
到了演播厅,正好台上老师的课马上就要开始。于是找个座位坐下,把听课记录打开,准备随时记录。这边老师开始讲课,这边我开始落笔记录,可是,怎么就写不上字迹呢?!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水笔头上的圆珠掉了,这支笔就不好好下水,等于是报废了!这可怎么办?台上老师的课已开讲,再扭头四下张望一番,每个老师都是人手一支笔,好像没有多余的;如果再跑回办公室找钢笔,肯定会影响台上老师的讲课;如果让我一节课什么都不记录,我觉得更是失去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事后想补未必能补得回来……
我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向周围听课的同事借一借,万一有哪位同事多带了一支笔呢?于是,轻轻地,向周围的“邻居”求助,在四面八方我转了两面四方之后,终于借到了一支笔。我一面对借我笔的老师充满感谢,一面又对台上的老师满怀愧疚,所以更加认真听课,以弥补这些过错。
听课结束回到办公室之后,和同事说起了这件糗事,同事一句话让我霎那间理解了学生——同事说:“你知道为什么写作业时有那么多同学说话吗?不是他们真的想说话,而是他们的学习用品没有准备好,他们必须要借,一借就要说话,一说话就会被老师批评,而一被老师批评就会感觉委屈!”
想想也是,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丢三落四是常有的事情——有的读书时没带课本,写字时不带钢笔,每当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总会拿一个比喻来形容孩子——“书和笔好比是枪,等你冲进战场以后才发现你没带武器来打仗,你怎么能打赢仗?”按说,这样的说法是行得通的,但是面对孩子偶尔的一次“忘带”,偶尔的一次因“忘带”而造成的“说话”,我们能宽容他们吗?
大多数的时候是我们不能,至少大多数的时候我做的不够好。今天的这件事让我明白,凡事都要“留余”,给学生留点余地,其实就是给自己留点余地。你尊重了他们,他们会更加努力来回报于你,我坚信!——我不是用更用心的听课、记录来回报台上的老师和借我笔的同事了吗?
孩子,我理解了你为什么说话,所以,老师会对你学会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