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走到社会大课堂中去生长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7-30 11:09:49 作者: rapoo

走,到社会大课堂中去生长

花儿不能只躲在温室里生长,它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还需要风雪冰雹考验;学生不能总闷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还需要走到社会里出门不合辙。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他自身以外无目的。他倡导的教育是在“做中学”。那种“在一间间鸽笼一样的教室里,桌椅按照几何图形一行行密密麻麻地排列,儿童们面无表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本宣科的教育,不能是教育的本质和全部。”

在《明日之学校》里,他介绍了一个班“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着这个内容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要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绘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形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他甚至还主张学校不设围墙,与社会连成一片。

他所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校舍是“上面盖着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他提倡“社会即学校”,还独创了“小先生制”,让识字的小孩去教不识字的人。

然而,我们今天的学生呢?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除了听课、做作业,除了考试、做练习,学生们还有其他生活内容吗?

住宿生被圈在校园内,重复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走读生披星戴月,奔波在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他们身心疲惫地挣扎在应试教育之中,他们焦头烂额地反复着学而时习之的无限痛苦之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到哪里行路?到哪里阅人?到哪里接受名师指导?怎样才能自己开悟?

我国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其实已经指明了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根。死读书,读死书,必然造成读书死。没有分数我们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我们明天难以生存。

因此,我们今天之教育,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我们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到社会大课堂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都要求中学生每天坚持收看半小时《新闻联播》,严格规定学生要关注国家大事。北京某名师更干脆:争取学校支持,在自己班级设置特区,早读时间就是看《早间新闻》、《东方时空》,然后,讨论国家大事,学习“东方之子”……

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都喜欢带学生春游、秋游、假期游,他们师生一起寻找春天的影子,赏析落日的余晖,观察原野的庄稼,体验春种秋收,到树林里听鸟鸣,闻花香,看蚂蚁……

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在市二小的时候,我们导游课开发小组的师生一起,入九头崖,上虎头山,到二郎山,去灯台架,探访舞钢山水文化,寻觅古柏国历史风情,还多次组织“学生小导游”给虎头山参观的客人们义务导游。

到社会大课堂去!在市一小的时候,我们“科学兴趣小组”的师生,曾经就《石漫滩水库的污染和治理》开展过调查活动,拯救母亲湖开展过宣讲活动。我们的“认识百草活动”、“小小蚕宝宝科学大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周末书市”活动、“寻找校友的足迹”活动、“自制动植物标本展示”活动、科技节活动、科技宣传日活动、“清理城市牛皮癣活动”、“老年公寓慰问演出活动”……都曾经给学生播下爱科学的种子,爱家乡的种子,爱社会的种子,爱探究的种子,爱参与的种子……

时当春暖花开,时当“双创”关键时刻,时当“中国冶铁文化节”承办筹备,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大熔炉,到社会中学习,到社会中实践,到社会中参与,成就自己,回报社会。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