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07 10:36:12 作者: rapoo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习描写三个妈妈拎水走在回家路上的一段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情景感悟,加深理解。学习活动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妈妈提水的辛苦,才能激起学生对妈妈的爱。在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时,我请一名个子比较小的同学,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们提了这样两个要求: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在观看学生实际拎水后询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具体的生活情景就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因此他们很容易观察到课文中的两个重点词:走走停停、晃晃荡荡。再通过让学生询问自己班上这位提水的同学,使他们感受到提水胳膊很“痛”,腰会很“酸”,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儿子应该帮帮妈妈。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多元理解不能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时,老师则应该有主观意见,有核心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教育主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还原于生活场景中,使学生在完成动手实践的作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语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努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