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08 10:35:37 作者: rapoo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三大定律,就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三个定律孩子们混在一起就不会灵活运用,让我们大费口舌一遍又一遍讲,一遍又一遍地练,孩子们还是不懂,不能很好理解,有的孩子理解了会做了,反而有会出现比如:86×1000=8600这样的错误,还有的孩子就连加法也能算错了,比如:34+56=100,这样的错误孩子们常有发生。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把这样的错误当成一回事,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都会做,就是马虎了,下次认真点就可以做到满分了,其实我认为不应该“用粗心来原谅自己”。我根据多年的教数学的经验得出,很多孩子考试不出成绩,考不好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粗心而是由于知识不熟练所致。比如说,我们平时回家,即使再心不在焉也不会迷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回家的路线非常熟悉,以至于形成了不受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也烂熟于心,即使我们在做题时不是百分之百的细心,但出错的几率还是要小得多。然而,不少学生并不这样想,他们面对分数不理想的试卷,往往会说:“都是因为粗心!”好像这样一说,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了:我不是因为笨,也不是因为知识没有掌握好,而仅仅是因为粗心!“因为我粗心了”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知识掌握不牢的许多问题就掩盖起来了,等到下一次再因同样原因考试失利时,又会用“我粗心”来原谅自己,如此恶性循环,会给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危害啊!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家长和孩子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不要用一句简单的“粗心”就来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孩子的能力:

一、将平时自己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

如果属于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就多背诵概念,直到类似的概念烂熟于心为止;如果是计算不准确,一定要强化口算训练,正确做到一次就成功,多做习题提高自己的计算熟练程度;如果是自己审题不清,就多练习自己的审题能力,有的题目就是容易迷惑学生,比如这样一道题:“一本书45页,小敏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3页,那么剩下的比这本书少多少页?”有的孩子读题就是喜欢一知半解,于是就出现了45-12-23=10(页),就求出了剩下的页数,这就是有的孩子认为这样的题我整天做,太简单了,怎么会出错了,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凭借自己的思维定势来做题。也有的孩子看到了题中有个“少”字,于是就列成了23-12=11(页),也有的孩子用45-12=33(页)。等到试卷发下来自己一看,原来这道题不就是让我们求小敏一共读了多少页吗?直接用12+23=35(页)不就行了,当时我读题太马虎了,这样的题我能不会做吗?这时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后悔晚矣,试卷上的分数是不会随着你的后悔能更改的。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认真读题,认真分析习题的好习惯,不要看到题目只顾盲目从自己的头脑中去搜寻解答此类题目的方面,一定要看清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寻找已知信息来解决问题。

二、训练自己的计算能力,特别是训练让自己“快速一次对”,也就是一遍就成功,不要靠反复的检查才能做对一道题。

我们大家都很了解高考试卷的题量都很大,有的做题速度慢的孩子都不能做完就已经到点了,根本没有时间来检查试卷,所以我们要从小就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在平时的作业中,由于时间宽松,有的孩子就做作业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做完自己检查,然后再让家长帮忙检查,发现错误再改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样拖拉的坏习惯,好像自己做题就不能一次成功,于是到了考场上,由于时间紧迫,有的时候试卷的题量在大一些,孩子就会出现很多不该错的地方,比如我们认为最简单的口算,还有用竖式计算,脱式计算这样的习题在数学上简直就是白给我们送分的习题,但是偏偏是这样的习题很多学生都会失分,特别是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会在这方面失分,有的孩子能考到99分,那一分就是错在了口算题上,这样的学生我们能说他没有学好,概念、应用题多难的思考题都会,偏偏最容易的错的出错,我分析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平时没有做到一遍对,所以在孩子平时写作业的时候,就要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争取让自己“快速一遍对”平时就让自己做题能够有对又快,这样孩子就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的检查了。坚持这样做,养成好习惯,这样考试的时候因“粗心”而失分的情况就会少很多了。

三、准备一个错题本。教材上的习题和练习册上的一些习题都具有代表性,把自己在平时的作业中最容易出错的习题,自己归类写在错题本上,这就表明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知识的遗漏,自己对症下药,找准自己的病因,然后集中训练,知道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习题不出错,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到考试时孩子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错了。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