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在“云之门”下痛苦地幸福成长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08 11:16:12 作者: rapoo

在“云之门”下,痛苦地幸福成长

——“薛瑞萍工作坊”之琐忆杂感

某日,与女儿谈讲座。她说,很多人的讲座听完了只留下五个字——他(她)真渊博。细一想,小姑娘说得还真对,这样的讲座何其多!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思维缜密、结构宏大,如一幅完美的长卷。遗憾的是,不能真正打动人心。

最是真情能动人。讲台上的看云,言之咏之舞之蹈之。忘情时哽咽,兴奋处跳跃,互动时步伐轻快,凝望大屏上的弟子、家长时眼中脸上笑意满满。

“云之门”,一个奇怪的场子。融合度极高,笑声极多,落泪者不少。大家一起听、读、诵、吟、思,以体验的方式共同建构着工作坊。早上、中午、晚上,满满的课程安排,身体上极度疲惫,信息大量涌入。分享、整理、吸引、内化、反思、迷惑、纠结、醒悟,大家都在痛苦中幸福地成长着。

一、儿童阅读及儿童习作

“儿童阅读要课程化。”看云说,课程化即常态化,进入课表,成为孩子每日学习的一部分。

第一重要的是《日有所诵》。

《日有所诵》编写原则是:以儿童为本位,服从儿童发展,尊重、满足儿童对“形象”、“韵律“的需要,从童谣、童诗开始,六年一贯,日不间断,缓坡上行,积学修心。工作坊的同修们在看云的带领下一起诵读着、体会着、思考着。《十二月歌》末尾两句节奏变化给孩子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就感,万物有时有序,不可违背,转基因食品和反季节瓜果蔬菜与健康有害。《那是一定的》,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心理成长之路,独生子女的弊端,家庭能量圈的形成、流动、作用。《飞鸟集》带给人们的无限思索,《三打白骨精》中悟空的满腹委屈和,《小黑羊》因与众不同的皮毛颜色受到群羊的伤害,又因坦然接纳自己最终赢得尊重,《《戒子书》精炼的语言、殷切的希冀、再三的叮咛、浩然的正气……

“每周五篇,每天读两遍,我试过的,四分钟多一点.”看云说。每天四五分钟,哪个人抽不出这段时间?这样日不间断、六年的修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背会了多少文章,更重要的,是修心历神,成长了心灵——哪怕背过又忘了。忘了的部分,是融进生命、化为骨血,长成孩子的一部分。

因此,《日有所诵》至关重要。排在看云儿童阅读课程化第一的位置上。

第二是班级图书。

家委会组织,家长集资,教师辛苦,孩子们受益。在这个诚信严重缺失、举报满天飞、危险时时有的时代,虽无奈也要想法设法去做的人,都是值得敬服的。是谓“疾风知劲草”。

班级图书营造出教室中的书香氛围,每天到校的换书不仅仅是在交流图书,更是一种仪式。看着在老师进教室之前,男女生分列两队等待的场景,明白了“延迟满足”带来的幸福感、甜蜜感。这种感受沁入童心,孩子对书的情感会是什么呢?只能是这个字——爱。

同样的时间段,和小伙伴们同读一本书,同看一套书,交流的资料、气氛就有了。这是家庭阅读不能拥有,个性阅读不能替代的。

班级图书,不仅仅是书。

第三是每周讲述。

每周两次讲述同一个故事,是节奏、韵律。节奏给孩子带来的清明感、安全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而重复,是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做父母的都会记得,孩子小的时候一遍遍要求重读故事的场景。

低年级应以神话、民间故事绘本为主,让孩子了解“人”从哪里来,“人”都经历了什么,“人”的未来往哪里走。《幼学启蒙》、《汉声中国童话》丛书是很好的材料。当看云带着同修们一页页欣赏《盘古开天地》时,我想起了班内的孩子们在看到“盘古顶天立地”一图时发出的那声惊叹。

《薛老师讲中国故事》是很好的学习材料。画面的解读,别样的观点,深入的思考,定能给读者启发、帮助。

第四,才是每周一歌——吟诵。

儿童习作,要“真、细、小”,要让人“听到、触到、感受到”。一句话,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小事,注意细节,让能听到其音,触到其形,感受到当时心情、氛围。排比句类假大空、无病呻吟的东西应从孩子的习作中消失。习惯了说假话的孩子长大了会真诚地做人、做事?

我不信。

二、吟诵培养完整的人

小学的孩子正处于华德福教育分段的第二段,7到14岁。这是孩子情感、节奏发展的时候。“云式吟诵”法正好符合孩子们成长的规律。

四声八调、平仄长短、入声韵字、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依字行腔、平起仄起、律诗绝句、古体近体、歌行乐府、诗经楚辞、宋词元曲……工作坊的学员们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磕磕绊绊,迷惑恍然地陷入吟诵的美妙体验中。嗯?哦——在每个人心中交替出现。工作坊结束后,一些学员围着看云询问吟诵教学的方法。

看云说,先做《日有所诵》。深以为然。只有在做的人才明白这其中的深意。这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态度。

如何做才是正确的?除了亲自做没人能告诉你。做了就知道。

其实,做吟诵一点也不难。把《日有所诵》做扎实了,带孩子们诵读、听吟、练习就可以了。孩子比大人要成长得快。在吟诵已然断层的时代,孩子会滋养我们,引领我们成长。

因为,诗心即童心。

三、决定一生的3个7年及滋养生命的12感官

三个七年,华德福教育的理念。7岁前,7到14岁,14岁到21岁,人意志、情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看云谈到现在家长争着让孩子上辅导班,唯恐输在起跑线上,谈到求早、求快、求深、求多的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一个绘本故事《四点半》让大家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明白了真正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真正的妈妈应该是什么样的,真正的成长应该是什么样的。

《十二感官》是艾伯特*索斯曼的演讲录。身心灵,触觉、动觉、生命觉、平衡觉、嗅觉……这些生硬的概念因了看云精妙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而易懂、平常。“红豆生南国”“山青花欲燃”“北风卷地百草折”“青青园中葵”等诗句的引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既与第二个主题“吟诵”相响应,又与各感官相契合。

一天半,12个小时的讲座。所得太多。知识之外的收获,却是在原定的日程安排上,看云不顾身体的劳累,又坚持加了晚上一个半小时的吟诵体验,并把第二天会议时间增加半小时,只为了把内容讲得更细,让工作坊的学员们更明白。赤子之心,昭昭之意,令人心疼、敬服。

看云说:“一个好故事是一个球,你不知道哪一面会碰触到孩子的心灵。”我说:“一个工作坊也是一个球。亲爱的同修们,你被哪一面碰触到了心灵?”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