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布谷声声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08 11:17:38 作者: rapoo

布谷声声

儿时,田间地头,和三五玩伴嬉戏之时,耳边总能传来布谷的啼鸣。一声声,回荡在晚春的天空,悠远响亮。

有小伙伴说,她懂得布谷叫声的含义,翻译成人话就是“布谷布谷,吃的啥饭,窝头糊涂,叫我吃点,没了再做”之类。她念出的“做”之音更像是“zu”,于是也就有了特别的韵味。又过一段日子,孩子之间便有了争执,说,布谷做的饭不是“窝头糊涂”,而是“面条放醋”。也许在那个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年代,放醋的面条比窝头糊涂有着更大的诱惑,于是我们更愿意把布谷的话理解成后来的音译。

因了这个颇合孩童心理和胃口的解释,每当听到布谷的叫声,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和它来一次跨越长空的对话,并且沉浸其中,备感欢欣,这个小游戏也为单调的童年生活平添了几多乐趣。

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了布谷和蜀国古望帝杜宇之间的故事。不管是出于情愿还是被迫,望帝最终把自己苦心经营的蜀国交到了憋灵的手上,而他独自一人黯然走向深山老林。对于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帝王来说,也许最大的痛苦就是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难怪望帝魂化杜鹃鸟,声声哀怨,不免啼出血来。我想就是伴随着这个有些凄美的传说,布谷亦即杜鹃,或叫杜宇、子规的叫声才被人们赋予了更动人心魄的音译“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现在想来,这个翻译实在比“面条放醋”更耐人琢磨,更有诗意。唯其如此,这个意象也频频被无数的文人墨客用到自己的诗文中,以慰自己客居他乡无法排解的愁思。

这其中,最典型的恐怕应属宋才子晏几道的《鹧鸪天》了: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子规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有期。

人在天涯,“归期未有期”,又恰巧耳边子规“声声只道不如归”,游子何以不会产生无限的怅然和无奈?这布谷的声声啼鸣恰是“行人”心中最纠结的一个结啊!

李白给人的印象,大多是飘逸洒脱,放浪形骸,不以俗世为念,所以他的诗歌中更多激荡的是浪漫的遐思,昂扬的情绪。可是,李白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此时已是迟暮之年,又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青年时代,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即使潇洒如李白者,也禁不住子规鸟凄厉哀怨的叫声,忍不住肝肠寸断,本就多愁善感之人更何以堪!古诗词中“思妇”形象随处可见,思妇闻子规啼鸣大概更是悲不自持的了。宋李重元的《忆王孙》就颇有代表性: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词中思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魂魄欲断,这时又传来杜宇声声,这啼鸣不仅烘托了气氛的悲凉,更表现了盼归未归、欲归难归的“杜鹃啼血”的悲哀。雨打梨花与其说是思妇所见之景,不如说是她因思念而泪流,容颜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展示。透过此种意象,我们读过之后也不免产生如主人公般凄恻惨黯的情怀来,这大概就是诗歌非同一般的感染力。

布谷鸟特别的啼叫声人为地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使得它千百年来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漂泊之苦,羁旅之愁,不免哀怨,不免低回,不免凄迷。当然,也有诗人脱此窠臼,翻出了积极的新意来。试看宋王令之《春晚》: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里,作者虽然也提到了啼血杜鹃,但是,所要抒发的不是哀怨之情,却是决心唤回东风的坚定和执着,令人耳目一新。

面条的诱惑也罢,乡思的愁苦也罢,不悔的执着也罢,民间所称的布谷也罢,诗意盎然的子规也罢,还是传说中的杜宇也罢,布谷鸟的声声啼鸣会一直在唐风宋雨中、在每个懂得这个声音的人的心中浅唱低吟,袅袅不绝。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